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

江洪

资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2023年接收治疗股骨头坏死60例为观察对象,分别对60例患者进行螺旋CT和MRI扫描诊断,对比两种不同诊断方法在不同时期的检出率与误诊率。结果:核磁共振诊断方法在不同时期的检出率均高于CT,误诊率低于CT,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均为有效诊断方法,但是核磁共振的检出率要高于CT,并且无电离辐射,值得推广与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临床中。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

股骨头坏死又被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人体股骨头的供血被中断或者受到损伤,造成骨细胞与骨髓成分的坏死,导致股骨头结构的改变,或者致使塌陷,或者成为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症,属于目前在骨科领域中较为常见但是难治的一种疾病[1]。股骨头坏死分为非创伤性与创伤性两类,非创伤性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酗酒或者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创伤性主要是因为患者髋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颈骨折等外部伤患引起。目前医学上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CT与核磁共振诊断,为了分析探讨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2023年接收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男士27例,女士33例,年龄在36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2±14.31)岁,其中右侧股骨头坏死24例,左侧股骨头坏死19例,双侧股骨头坏死17例,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19例,Ⅳ期11例。

1.2方法

CT诊断:扫描条件为120kV、110mA,螺距为1.5,间隔为5mmCT,层厚为5mm,对患者的髋关节两侧进行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水平位置为骸臼顶部至股骨小转子,扫描结束后,将CT的影像进行1.25mm的层间隔重建与层厚重建,再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坏死程度选择VR或者多平面的重建,采集最佳坏死层面图像。

核磁共振诊断:定位采取头先进仰卧位,扫描层间隔为0.3mm,厚层为3mm,选择常规轴位进行扫描与冠状面进行扫描,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R=400-500ms.TE=20-35ms;快速自旋回波PDWI-TSE-SPAIR:TR2500-3000ms.TE30-35ms。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TR=3000-3500ms.TE=60-95ms;PDWI-TSE-SPAIR:TR2500-3000ms.TE30-35ms。采集视野为240X380,1-2次的平均激励次数。

1.3观察指标

①CT的分期标准:Ⅰ期股骨头关节还比较完整,没有明显异常;Ⅱ期影像显示为有异常征象,并且骨小梁有缺失;Ⅲ期影像显示异常征象较为明显,并且骨头密度有降低,Ⅳ期股骨头呈塌陷壮。②核磁共振的分期标准:Ⅰ期表现为阳性,并且股骨头没有明显的变形,有双线征显现,可以检测出较小的异常;Ⅱ期患者骨头呈硬化的状态,有疼痛感,影像显示骨小梁有缺失,发生局部的囊变;Ⅲ期影像显示有明显的异常征象,并且股骨头呈塌陷状;Ⅳ期影像显示骨头关节之间的间隙变得狭窄。将两种检测方案检出率与患者接受不同的检测方法后的典型征象的显示率与误诊率进行比较,误诊范围包括退行性关节炎、滑囊炎、腰椎病。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380\wps1.png±s)表达,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达,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1. 结果

2.1检出率对比

核磁共振诊断的检测敏感度高于CT,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CT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统计对比n%

组别

n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CT

60

12(20.0)

18(30.0)

20(33.3)

10(16.7)

核磁共振诊断

60

10(16.7)

19(31.7)

23(38.3)

8(13.3)

X2

--

0.3634

0.0677

0.5439

0.4533

P

--

0.5466

0.7946

0.0460

0.0005

2.2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误诊率对比

  CT的误诊率明显高于核磁共振诊断的误诊率,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算机断层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的误诊对比n%

组别

n

退行性关节炎

滑囊炎

腰椎病

CT

60

1(1.6)

2(3.3)

0(0.0)

核磁共振诊断

60

3(5.0)

1(1.6)

2(3.3)

X2

--

1.8113

0.6046

3.3554

P

--

0.1783

0.0436

0.0066

3.讨论

目前医学上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影像学诊断,其中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敏感度较高,当股骨头坏死部位发生病变时,其病变部位会呈现出骨髓细胞异常的现象,出现最早的就是征线,当病变至肌细胞后,通过CT与核磁共振诊断可以探测出。

CT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分辨率高、成本低的优点。当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时,它可以清楚地显示股骨头的形状和位置,并可以对股骨头进行多级连续扫描,以显示病变的损伤程度。这有利于医生有效地判断患者的病情。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显示股骨头III期和IV期坏死的准确性相对较低,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2]。与CT检查相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没有明显的辐射,对患者的损伤较小。该方法可对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位置进行多节段扫描,并能清晰显示细微的坏死位置。这对轻度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本次研究报告显示,核磁共振诊断率高于CT,误诊率低于CT,并且核磁共振的骨小梁结构出现模糊、线样征,骨髓水肿显示率均高于CT,说明核磁共振的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综上所述,采用核磁共振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更加有效的确定诊断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崔洪亮.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采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2):0039-0042.

[2]张娜.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J].医学信息,2023,36(S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