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研究

徐怜恤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引入人文主义教学内容和鼓励学生思考两个方面,探讨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跨学科知识、开展基于现实问题的项目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人文交流等方式,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机融入人文元素,激发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人文教育;渗透路径研究

前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通过引入人文主义教学内容,整合跨学科人文知识,开展基于现实问题的项目探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人文交流,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人文教育内涵丰富多元,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三个层面。人文精神强调人性尊严、人格独立、人文关怀,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宽容互鉴。人文素养涵盖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审美鉴赏、交流表达等多种能力。人文知识则覆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将人文教育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人文底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重视人文教育的渗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1]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正确路径研究

(一)引入人文主义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网上资源检索》一课为例,教师应注重渗透人文关怀理念,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资源的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时代,信息资源虽然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网络欺凌、网络谣言、隐私泄露等。因此,在讲解检索原理和检索策略时,可适当引入相关哲学思想,如“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与责任,倡导“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律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网络环境,学会自我约束,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其高阶认知能力。单纯掌握检索技能是不够的,更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将所学知识整合运用。可借鉴现代教育学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设计层递渐进的教学活动,如“如何优化检索”、“如何评估检索结果”等探究性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倡导多元化检索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网上资源检索》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体的案例,如某个社会事件的不同时期各版本的信息展示,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信息,并比较分析这些信息源的出处和立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基础信息技术技能,更通过批判性思考培养了独立判断信息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2]

(二)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人本主义课堂氛围

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这一理念,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人本主义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的编码》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信息编码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应当适当降低难度,耐心讲解基本概念,确保学生充分掌握核心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享个人学习心得和疑惑,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编码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只有通过主动构建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在讲解ASCII编码原理后,教师可指引学生利用机房计算机设备,动手编写一个简单的文本加密程序,将汉字文本信息转换为ASCII码进行加密传输或解密。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发现知识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和探索欲望。最后,教师应当营造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在讲解Unicode编码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ASCII码在处理多语种信息时的不足,并探讨如何改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之体会到知识发展是一个不断质疑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教师还应当肯定学生提出的创新性思路和意见,避免过多否定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3]

(三)开展伦理教育,明确个人信息社会责任

在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将人文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应成为重中之重。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与社会》一课为例,可通过开展信息伦理教育、明确个人社会责任等途径,有效渗透人文教育内涵。信息伦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隐私权、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如引入2016年“个人支付信息泄露”事件,分析造成隐私泄露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多面性特点,培养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再如可介绍开源软件运动,阐释"共享"的理念,传递尊重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价值观。除了价值观教育,教师还应明确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责任。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如不文明语言、网络陋习等负面行为的危害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会在参与网络生活时恪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教师可设计配套的多样性实践活动,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式探究等活动。例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可分析“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探讨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争议。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可模拟网络购物过程中遇到的消费纠纷,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立场和观点。还可根据现阶段社会上热议的信息技术伦理问题组织多种主题的辩论赛,例如可组织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主题辩论赛。在项目式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相关的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例如,调查社区居民的网络素养状况,并提出改进方案。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要努力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如信息伦理、网络文化、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等话题,将其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相结合,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教师要积极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文知识,通过跨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宏观思维和人文视野。例如,在讲授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可引入艺术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感悟科技背后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韦洪浪,周锦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研究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3 (06): 59-66.

[2]佘丽萍. 技术为桨 人文为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初探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10): 55-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