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唐翠

 新疆中地绿洲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830000

摘要:中国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本研究基于某地区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当地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该方案着眼于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其中涉及农业用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合理规划、生态用地保护等多方面内容。优化后的土地资源配置模式有望为当地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资源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农村土地利用 农民增收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战略应运而生。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恶劣、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偏低,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农民生计水平的提高。不过,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存在耕地资源分散、土地利用粗放经营、生态用地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

农村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优化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配置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土地利用格局、促进资源合理流转、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对于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而采取的一项根本性举措。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布局。适当利用地力资源不仅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更是涉及广大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缓慢等多种因素,导致大片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闲置浪费。这种现状如果长期存在势必加剧城乡差距,引发更加严重的贫困问题。因此,开展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正视当地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提出富有针对性的优化改革方案,无疑是打破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困境的治本之策。比如淮安市的某些村镇,由于大部分农田分散分布,同时周边公路、水系等基础设施匮乏,导致大量优良耕地严重闲置,农民收入可怜,不得不外出务工谋生。如果采取适当优化配置,集中连片种植,合理布局道路交通线路,建立完善的农资物流配送系统,必将有效提高当地农业综合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创造良性循环,为全面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立足当前国情现状,着眼于农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大刀阔斧的优化配置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针对具体区域,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改革思路与方案,以期为该领域的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毫无疑问,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问题,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更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地区和谐稳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既定目标。

2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2.1 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

精准扶贫是中国在2015年正式提出的新型扶贫理念。传统扶贫政策更多基于地域特征,忽视不同农户的具体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的差异。在此背景下,精准扶贫应运而生,明确了精准识别、精准资金投入、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因村派人、精准退出机制等核心内容。其中,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是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

国家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和指导意见,鼓励各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比如,允许将低效农田和散户地块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为规模经营载体。部分地区探索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模式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在改善农村土地利用布局的同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此外,一些先行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等措施减缓农村土地资源浪费。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定期发布的土地资源规划,可合理安排农业、建设、生态等各类用地,使土地资源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实现优化组合。同时借此消除非耕地非林地非城镇工矿等用地的土地利用空白,确保流转管理无缝隙。

2.2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理论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理论着眼于提升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一方面关注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农户权益保护,确保农民获得土地增值收益。

该理论强调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采取差异化的优化策略。对于耕地相对充足的地区,可通过适度调整种植结构、整合连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而在人口压力较大、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则应当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资源向高效农户集中。

同时,农村土地资源优化理论倡导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优化决策的参与者,也是优化成果的受益者。政府部门应为农户创造有利条件,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缓解城乡矛盾。

该理论将土地资源视为生产要素、商品和金融资产的综合体,不仅从自然属性出发,更注重发挥其经济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可激发农户的土地资本意识,促使土地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专家认为,这一理论为有效整合农村土地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奠定了理论基础。

3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某省西部地区处于大别山区腹地,地形复杂多山,经济相对落后。该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农业是当地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区域。近年来,该地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一系列改革政策,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当地农村现有耕地面积有限,且多分散在山间溪旁,机耕条件差,旱涝保收存在一定风险。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现有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诸多障碍。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山体植被缺乏保护。可见,当地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环节,迫切需要整体优化改革。

基于此,当地政府部门展开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调查,借鉴了国内多地改革经验,吸收了国外成熟理论,遵循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整套优化配置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分散的耕地通过整理、复垦等方式集中连片经营;二是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道路、学校等基础设施用地;三是切实保护好山林地等生态用地,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四是加强农村各用地之间的合理衔接,注重统筹协调。该配置方案充分考虑了农民切实利益,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部分主要通过田野考察、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收集研究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定量部分则基于实地调研获得的问卷数据、政府统计年鉴等二手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实地考察范围涵盖该地区8个不同类型的村庄,涉及人口2.3万余人。详细走访了几十户农户,对其土地使用情况、收益水平及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解。同时也与村委干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听取他们对土地利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收集,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该地区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

结语:总的来说,本研究在充分利用第一手和第二手原始数据基础上,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立体化研究思路,旨在提供针对性强、符合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草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2]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管理办法.

[3]刘志超,徐超.集体林地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与路径选择[J].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