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赵明昭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振兴凸显重要战略地位。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具备发展旅游产业先天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如何实现从“扶贫”转向“振兴”是目前亟需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乡村旅游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发展内涵,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应转换乡村旅游发展理念、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以形成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柄合关联,推动乡村旅游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西部民族地区乡村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但其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化水平不高,商品经济相对不发达,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是薄弱的一环,借助民族地区地缘、人文比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宣传优秀民族文化,可有效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效益,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民族经济这一契机,有利于缩小西部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空间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是挖掘乡村潜力、助力乡村脱贫致富的一种途径。西部民族地区借助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旅游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各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如何实现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以旅富农的目标,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总体来看,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发展理念陈旧、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发展模式单一、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需要借助先进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标先进榜样,深析问题原因找准解决方案。

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成功案例

安吉县是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

安吉县在科学规划方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在规划上精准发力。编制了《安吉县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20年)》、《安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初步形成3大中心、10个聚集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在多业融合方面,因地制宜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一方面厚植文化底蕴,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保护,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建立了26个村落文化博物馆,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另一方面强化产业融合,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山水风光,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唱响“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食笋”的休闲农业四季歌。同时加强人才保障,坚持实施人才储备培养计划,融合部门优势,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人员培训。

三、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的对策建议

借鉴安吉县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十四五”新时期新发展理念,西部大开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提出以下思考:

(1)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旅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核心目标反映“绿色发展”的突出位置。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但同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地带,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位置与生态脆弱的客观现实,要求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在建设、保护“绿水青山”中实现“金山银山”。

(2)实现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旅游

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当下已经初具规模,但开发程度大多停留在旅游业本身。新时代,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要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第一、二产业,实现三产业联动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各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将生态资源与挖掘的文化内涵做到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完备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吸纳周边片区的其他特色旅游业,不断提炼现有优势旅游资源,通过重新整合、挖掘提升、延长产业链,形成旅游集合体,实现景区功能及产业互补。在有条件的区域,打造凸显民族风情的综合景区,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全域资源整合,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3)挖掘文化内核,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在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呈现旅游模式、旅游产品趋同的现象,很多地方都会搞民宿、农文旅结合项目,但多数未做到“极具地域特色”,反而给游客以千篇一律的印象。若要吸引人,必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就需要去挖掘民族乡土文化的特色。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之处,挖掘文化内核,保留民族村落最朴素、最原始的元素,让游客感受到乡愁和温度。乡村振兴一定要文化振兴,关键是要把在地文化知识变成乡土教育,没有把乡土文化在地知识开掘出来,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异常艰难。所以西部民族各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首先考虑到所在民族村落的民族主体性,展现各民族特有文化内涵、文化魅力,比如蒙古族的长歌民调、贵州的侗族大歌、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等,将乡村民族文化元素根植于乡村旅游的各环节中,体现乡村旅游的差异化与特色化,使游客在欣赏民族地区旖旎风光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实现从农家乐到乡村体验、乡村生活的转型,借助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独特旅游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4)建立人才体系,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基于医疗、卫生、教育等资源与中西部存在一定差距,出现人才留不住、人才引不来的现象,现有从事乡村旅游的职工多为当地的村民,存在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等问题。针对此现象唯有进一步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才可保障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根据旅游区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对现有的职工进行定期培训,提升职工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力争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又懂服务的新型农民职工,发挥出乡村匠人与文化传承人的双重作用。第二,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技术顾问,由专业人才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运营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项目的高效运行。第三,鼓励职工参加行业技能比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广招贤才,在各类公开招考中,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岗位;在休闲经济奖励政策中开辟专项条款用以奖补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苏荣. 国家生态安全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J]. 生态经济, 2023, 39 (08): 122-128.

[2]郭景福,闫晓莹.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 (07): 126-133+186-187.

[3]马红艳.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创新路径与发展 [J]. 社会科学家, 2022, (10): 62-68.

基金项目和编号: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民族地区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项目编号:2021ZZB05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