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班干部轮换制”中中等生权责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谈小学“班干部轮换制”中中等生权责意识的培养

臧菁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与方式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培养、被关注,“班干部轮换制”应运而生。在这种制度下,中等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可以被极大的调动,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班级的建设。本文以“班干部轮换制”为背景,试着提出解决中等生在其中的作用,以求更好地关注与促进小学中等生的发展。

【关键词】中等生;班干部轮换制;权责意识

目前,在许多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的班级中仍然有部分中等生不愿意担任班干部,消极参与班级管理。而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决定了每个班级成员都应对这一共同体承担一部分责任,使班级各方面事务得以正常运作;也决定了每个班级成员可以从这一共同体中去获得利益,获得能力的提高与取得表扬、成绩等,从而实现班级成员的自我价值。所以,班级成员的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一部分是通过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而体现的。因此,这种“有机会管理却不愿管理”的行为其实是“权责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而小学儿童正处于权责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对其放任不管,会使这些学生成为没有责任感与权利意识的人,阻碍其今后的长远发展与人格的完善,难以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出这样的学生无疑是失败的。

一、班干部轮换制的优越性

1.全面培养,塑造有责任感的人才

“班干部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主人。学生作为班级管理者时,必须要明确自身职务所要承担的职责,履行自身的义务。所以,“班干部轮换制”一方面使所有的学生都作为管理者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多个优秀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向着实现“全面培养人才,培养全面的人才”的教育目标又进了一步。其中,“班干部轮换制”对所有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与锻炼作用尤为突出。这对学生们的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影响。而责任感作为人,尤其是成人品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其以后能够受到他人的信任、赏识与重用起决定作用,是判断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的重要标准。

2.生生平等,构建和谐团结的同学关系

“班干部轮换制”中,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之间所处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无高低优劣之分。在班级事务的处理上人人都能发表意见,参与管理。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界限,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同学间的芥蒂与歧视,清除了班干部滥用职权的“不正之风”。此外,管理者有了被管理的经历,被管理者又有了管理者的经历,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帮助,减少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进一步促进和谐团结的同学关系的形成,加强了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使班级内部更加的“坚固”。

3.公平公正,建立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中,班干部一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命令的执行者,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一般由成绩、能力等各方面优秀,深得老师信任与喜爱的学生担任。而在“班干部轮换制“中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老师的助手,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交流。在这种流动的师生搭配中,老师能够多多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在班级事务的处理上更加的公平、公正。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也都能体会老师工作的不易。师生之间多了一点了解,多了一点体谅,师生关系也就更加亲密友爱了。

4.全员参与,创建有效管理的班级制度

有效的班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依赖于班级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班干部轮换制”中,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能够激起他们参与班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而每个学生又有被管理者的经历,所以他们可以从两种立场提出一些有效管理班级的制度,使班级制度在制定上不仅合理,而且能被多数人所接受认同。在执行时,两种不同的立场又能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使班级制度的实施更加的有效力。

二、进一步完善“班干部轮换制”的策略

    (一)合理选定班干部,让中等生有身份认同

“班干部轮换制”中,选择人选的过程需要保持公开、透明,以便于全体学生对其结果表示认同与接受。而选择该人员的原因也应该有所说明,这样能使在该职位的人感到荣誉感以及对其能力的肯定,增加其权责意识。其次,要加强对班干部职责和权利的宣传教育,让包括中等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对其职责与权利有正确的认知。班主任对所有的班干部都应该一视同仁,肯定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与价值,不对任何岗位或同学有所偏爱。班干部之间只有岗位的不同,没有身份层次的差别。最后,选定人员之后,各个班干部即要明确自身职责,行使权力时也要有所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各个岗位的目标,也要有班级整体所要实现的目标。班干部要定时召开集体会议,在班级管理的计划与目标上要达成共识,了解彼此的工作,加强班干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能各自成事,彼此分离。

(二)加强对中等生的关注,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于长期不受重视,各方面能力有很普通的中等生来说,最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长期放任不管,可能会危机其身心健康。关注中等生,不要让其成为“隐形人”,肯定其存在以及发展的价值,是提高中等生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方式。自我认同感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激发其价值实现的信心。另外,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为其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将对职责的“逃避”、“恐惧”和对权利的“漠视”从其思想根源上拔除。

(三)激发中等生的潜能,增强其对自身价值感的认同

中等生大多被认为“欠缺才能”。但往往有许多中等生的才能不是“欠缺”,而是还未被发现。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都存在极大的发展可能性。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细心的去发现,激发出这些隐藏的能力。这就需要班主任多多给予中等生参与活动与管理的机会,给予其正确的指导与真诚的鼓励。让其在这些活动与管理中,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而对其已经表现出来的才能要着重培养,鼓励和支持其去取得成就。学生的成就多了,能力得到了肯定,对自我价值感的认同提高了,就有信心和愿望去成为好的管理者,敢于也勇于承担班干部的职责,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在其岗位上取得好成绩,获得价值回报。

(四)家庭也是“权责意识”培养的重要场所,重视家庭教育,促进中等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许多中等生心理问题和能力的欠缺都是由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的。因此,中等生“权责意识”的培养也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才是决定其“权责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在家庭教育对其“权责意识”的培养上,首先,家长要重视对孩子从小责任感的培养和积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进取心,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关注孩子的成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其努力与成就,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才能,抓住孩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不能“以小失大”,“片面教育”,忽视孩子所有可能的发展机会。最终导致其因能力不足而失去信心,而丧失“权责意识”。最后,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包括“权责意识”缺失的问题予以引导与矫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感觉到关爱与温暖。如此一来,才能避免家庭教育对其“权责意识”教育的缺失,促进中等生健康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