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卒中患者抗阻运动训练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综述

/ 3

老年脑卒中患者抗阻运动训练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综述

王月芳1,王孟1,于莉莎2,朱妍3

  1. 泗阳康达医院护理部       江苏  泗阳223700;
  2. 泗阳康达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泗阳223700
  3. 泗阳康达医院老年科       江苏  泗阳223700;

摘要本文综合讨论了抗阻运动训练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重点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患者;抗阻运动训练;安全性;有效性

【Abstract】: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 with a focus on its safety and efficacy, providing guid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Resistance Training; Safety; Efficacy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发病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3的人会经历脑卒中的发作,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这一比例预计将进一步上升[1]

老年脑卒中患者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往往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认知障碍、抑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且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对于这一人群的治疗和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抗阻运动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在脑卒中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抗阻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肌力,改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而言,抗阻运动训练更是具有其特殊意义。它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还能减少跌倒风险,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3]。本文旨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抗阻运动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述。我们将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明确抗阻运动训练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认识,还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抗阻运动训练的定义和分类

1.1抗阻运动训练的定义

抗阻运动训练是一种通过对抗外部阻力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运动方式[4]。这种训练方式利用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与外部阻力相抗衡,以达到增加肌肉体积、力量和耐力的目的。

1.2抗阻运动训练的分类

(1)自重训练:利用自身体重进行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动作,可在家中或户外进行,不需要额外的器械。(2)自由重量训练:使用自由重量器械,如哑铃、杠铃等,进行训练,可以进行多种复合动作和单关节动作,训练范围广泛,可以针对性地增强不同部位的肌群力量。(3)弹力带训练:利用弹力带进行训练,可以调节阻力大小,适用于不同肌肉群的训练,同时具有便携性和安全性。(4)器械训练:通过专业的力量训练器械进行训练,能够提供稳定的阻力和更精确的负荷调节,适用于康复机构或健身房进行。(5)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生活或运动活动的动作进行训练,注重整体身体功能的提高和运动效能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适用性[5]

2.抗阻运动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1. 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抗阻运动训练能够有效地增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肌肉力量。通过抗阻训练,患者可以针对性地锻炼受损的肌肉群,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发展。强化肌肉力量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还可以提高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和质量。抗阻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通过适当的抗阻训练,患者可以加强核心肌群和稳定性肌群的训练,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从而减少摔倒和跌倒的风险,增强平衡能力。抗阻运动训练还有助于增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肌肉耐力。通过持续性的抗阻训练,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肌肉的耐力和持久力,延长肌肉的耐久时间,提高运动能力和持久力。适度的抗阻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和行走能力。通过针对性地训练,包括步态训练、下肢肌肉力量训练等,可以改善患者的步态稳定性和步态协调性,提高步行能力和行走距离[6]

2.2. 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通过抗阻运动训练,患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例如,更容易完成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漱、穿衣、梳理、进食等。抗阻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和行走能力,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减少摔倒和跌倒的风险,从而增加患者的行走独立性。这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独立行走。

2.3. 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抗阻运动训练可以通过促进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来改善认知功能。适度的抗阻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成、连接和修复,增强大脑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有利于提高认知功能的执行。适度的抗阻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成和连接,增加大脑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的效率和能力。抗阻运动训练还可以缓解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衰退。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适度的抗阻训练可以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 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抗阻运动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有益化学物质(如内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释放,提高心理幸福感,缓解情绪压力。通过抗阻运动训练,老年脑卒中患者可以感受到自己身体功能的改善和进步,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成功完成一系列训练动作后,他们会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能力产生更大的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积极性[7]

3.抗阻运动训练的安全性

3.1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风险评估

(1)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了解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并评估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2)脑卒中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评估:包括了解脑卒中的类型(出血性或缺血性)、发生的时间和受影响的脑部区域,以及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3)运动能力评估: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活动水平,包括步行能力、平衡能力、肌肉力量、柔韧性等。(4)协调能力评估:评估患者的协调能力,了解其是否能够正确执行运动动作,避免受伤。(5)心血管状况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心肺功能,以确保其心血管系统能够承受抗阻运动训练带来的负荷。

3.2 抗阻运动训练中可能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1)跌倒风险:老年脑卒中患者在进行抗阻运动训练时,可能会因为平衡能力下降、肌肉力量不足等原因而增加跌倒的风险。预防措施包括在训练场地铺设防滑垫、提供适当的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确保训练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进行适当的平衡和协调训练。(2)心血管风险:抗阻运动训练可能会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预防措施包括在训练前进行心血管评估,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以及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3)肌肉骨骼损伤:高强度的抗阻运动训练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预防措施包括在训练前进行热身活动,使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和技巧,避免过度训练,以及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4)认知功能障碍:老年脑卒中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训练指令的理解和执行。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指导,确保训练环境安静、无干扰,以及提供足够的重复和反馈。

4.抗阻运动训练的方案设计

4.1.1 定义

运动强度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所施加的阻力大小,通常以心率、最大耗氧量(VO2max)或最大负荷重量(1RM)来衡量。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运动过程中身体的生理负荷和能量消耗。

4.1.2 选择

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运动强度的选择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健康状况: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关节状况等。患者的运动能力: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和以往的运动经验来确定合适的运动强度。康复目标:根据康复计划的目标来设定运动强度,如提高肌力、改善平衡等。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通常建议从低强度开始,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可能较为脆弱,需要逐渐适应运动的强度。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善和适应,运动强度可以逐渐增加,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4.2. 运动频率

4.2.1 定义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进行训练的次数。适当的运动频率对于维持和提高运动效果至关重要。

4.2.2 选择 选择合适的运动频率应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身体状况: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体力、康复阶段、并发症等。(2)患者的运动能力: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和以往的运动经验来确定合适的运动频率。(3)康复目标:根据康复计划的目标来设定运动频率,如提高肌力、改善平衡等。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一般建议每周进行2-3次训练。这个频率可以确保患者在不过度疲劳的情况下,持续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然而,这并不是固定的标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考虑增加训练频率;如果患者恢复较慢或出现疲劳等不适,则应适当减少训练频率[8]

4.3. 运动时间

定义:运动时间是指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

选择:每次训练时间一般建议为30-60分钟,包括热身、训练和放松等环节。

4.4. 运动类型选择

定义: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组合。

4.5. 监测指标

定义:监测指标是指在训练过程中用来评估患者状况和训练效果的指标。

选择: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

5.以往研究的分类及不足

5.1. 安全性研究的不足

(1)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研究在评估方法和预防措施的制定上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南。(2)样本量较小:许多研究样本量较小,难以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3)缺乏长期随访:对于抗阻运动训练的安全性,缺乏足够长期的随访数据来评估其长期效果和潜在风险。

5.2. 有效性研究的不足

(1)运动方案设计差异:研究在运动方案设计、干预周期和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结果的可比性较差。(2)样本量不足:部分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难以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3)缺乏多中心研究:大多数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缺乏多中心研究以验证结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6.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抗阻运动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在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具有积极影响。研究显示,通过抗阻运动训练,老年脑卒中患者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并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此外,抗阻运动训练还有助于提升认知功能,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该训练方法还显示出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跌倒风险和促进整体康复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6.2. 抗阻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抗阻运动训练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抗阻运动训练有助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恢复到更好的生活状态,并促进其整体健康。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当前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样本量较小,且多为单中心研究。因此,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结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抗阻运动训练的长期效果和潜在风险,以及如何优化训练方案以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可以探索不同类型的抗阻运动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康复方法的结合应用,为老年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 2018. [cited 2022 March 1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he-top-10-causes-of-death.

[2]Dewland PM, Rundquist P. Exercise training for stroke survivors: a review of multiple exercise effect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for inpiduals with chronic strok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PM R. 2011;3(9):797-811.

[3]Hsu CY, Hsieh CY, Wu YC, et al.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muscle strength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 Clin Interv Aging. 2013;8:201-210.

[4]Baechle T, Earle R.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8.

[5]Phillips S, Hamilton M.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Modern Bodybuilding.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15.

[6]Westcott N. Building Strength and Stamina.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2.

[7]Dewland PM, Rundquist P. Exercise training for stroke survivors: a review of multiple exercise effect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for inpiduals with chronic strok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PM R. 2011;3(9):797-811.

[8]Schenkman M, Cutson TM, Kunkel C, et al. Balance, gait, and mobility in stroke survivors.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7;78(5):42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