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友好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基于老年友好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韩连平

杭州地铁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现代医疗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很多国家的老龄化情况愈发严重了,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比也在不断上升,已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老龄人口养老工作方面仍存在显著的问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医疗保障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仍存在广阔的进步空间,尤其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变得十分有必要。科学数据显示,社会交往活动对于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首先通过调研分析了老年人的相关特征,其次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老年友好理念的城市居住是公共空间设计思路。以期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的适老化交往及活动的空间,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幸福指数。

关键词:老年友好理念;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引言

如今,我国主要通过对既有城市住宅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合老年人群。下文简单探讨了当前城市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智慧养老改造,即通过现代科技与智慧手段来对老年人生活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1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要素

(1)私密性:公共空间的设计一定程度的私密性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分析需求层次和人类行为可以发现,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主体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且活动时间集中在晚间,他们在公共空间中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特别对于中老年人,具有更强的隐私意识。(2)领域性:居住区公共空间的领域性则体现为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生态与审美方面的高级需求。在高级需求方面,居民受环境影响偏小,传统的设计思路偏重于设计师的自我表达,尤其忽视了居民的这些高级需求。从形式上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公共空间的区块划分模糊,居民对于空间的功能缺少认同,导致大量功能设计沦为摆设。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要素是领域性的营造。通过环境、道路的分隔,打造多核心、多层次的空间构成。引入一定的排他性,消除环境定位的模糊感,引导居民对环境功能的认识。良好的领域性,有助于居民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增加了居民对环境的参与感,主动利用公共空间实现高级需求。(3)行为轨迹:除了需求层次的要求之外,行为轨迹也是居民行为感知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行为轨迹不仅是居民生活习惯和需求的一种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居民对环境进行认识和影响的路径。在宏观空间中,人对环境的认识由道路和中心决定,道路、中心与行为轨迹相互影响,构成了人对空间的意象。因此,合理的道路布置,或者行为轨迹设计,是利用环境影响居民行为的要点,同时也是营造私密性和领域性的重要方法。

2基于老年友好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2.1安全舒适性

公共空间的安全舒适性包括公共安全、交通安全、设施安全。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所以居住区需要保持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及营造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如:在公共空间改造时,关注住宅周边的交通安全问题,在公共空间易出现危险的地方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夜晚较暗的地方应架设屋外照明设施。此外,公共空间对老年人精神健康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改造时可通过空间组织,在老年人心中建立安全感。

2.2易识别性

老年人听力、视力、记忆力逐渐下降,对于空间位置、大小和方向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差,进而影响老年人的心态,诱发心理焦虑感。因此,提升空间辨识度是公共空间适老化的必要措施。易识别的公共空间能使老年人迅速融入原本陌生的环境中,进而产生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给予老年人强烈的心理亲切感和安全感。

2.3归属感导向性

老年人对归属感的需求体现在摆脱自身活动范围受限带来的交往困难及由此引发的孤独感。老年人渴望成为社区、团体、组织的一员,并在参与集体活动过程中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和认可。因此,老年人公共活动离不开社会交往。社会交往能增加归属感,适老化更新应打造较强交往功能的公共空间,并且社区公共空间应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可以供他们交流的空间。

3基于老年友好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思路

3.1无障碍设计

确保人行道宽敞与平坦、无障碍通行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采用非滑溜材料铺设人行道,设置斜坡以便轮椅通行。增加绿化和景观设计,选择易于维护且不易造成过敏的植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宜人的环境,同时也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让老年人有更多适宜的休息点,并为轮椅和拐杖用户设置专门的坡道和扶手。此外,在步行网络沿线设置一些便利设施,如公厕、饮水机、紧急呼叫装置等,为老年人提供方便。

3.2安全的步行环境

加强道路照明和监控,确保行人的夜间安全,以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同时在老年人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减速带、限速标志等交通管理措施,确保机动车辆降低速度,减少交通事故的风险。此外,增加监控设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设置清晰的指示牌,便于老年人理解导航信息,如公交信息、地图、服务设施位置等。社区建筑环境与老年人的积极活跃度呈正相关关系,社区建筑环境的可步行度越高,老年人选择步行交通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老年人的身体活动量及活跃度也会随之增加。提高社区建筑环境的可步行性,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3社区新模式

积极探索社区新模式,落实“1+5+X”(1个社区+5类服务形态+X个衍生业态)等政策。以物业为主导在社区内部增设无障碍设施,如设置无障碍斜坡、扶手、轮椅通道等,保证空间序列的连续性和便利性。社区内适当添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器械,安装一些简易的健身设备,鼓励老年人参与轻体力活动。规划社区空间时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及认知特征,可以使用颜色、材质、标识等手段增强空间的辨识度。同时,可以增加社区文化休闲设施,如书吧、棋牌室等。组织适宜老年人参与的文体活动。在社区内设立志愿者活动中心或空间,发挥青年人的志愿服务精神,照护独居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持续改进社区空间和服务品质,让老年人真正融入社区生活。

3.4智慧社区

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兴服务与万物即时连通性也在深刻影响着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的智能互动不仅可以增添老龄者的空间体验感,空间的智慧化也促进整合了居民跨时空活动的碎片化。例如,在社区公共区域设立智能信息亭,提供生活咨询、健康监测、便民服务等,让老年人可以随时查询需要的信息。开发社区生活App,汇聚餐饮、文化、养生、志愿服务等信息,帮助老年人融入社区,扩大交往面。同时,应用VR技术,打造模拟真实环境的虚拟旅游、运动及娱乐空间。

结束语

在老龄化现状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打造适老化的住区公共空间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通过多维度的方式让老龄者老有所依、老有所休、老有所为,创建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的家园。但是目前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局限性,例如,老年群体出现的“断缘”“代际冲突”“数字鸿沟”等现象,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克服,且目前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此后研究将着眼于让老龄者获得充足的精神涵养和安全保障,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价值,切实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李珂,张娜,陈春.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群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J].绿色科技,2022,24(21):211-217.

[2]邬舒凝,陈淑君.面向介助老人的养老院居住空间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3(04):100-102.

[3]秦健,杜博宇,崔楚峤.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城市既有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3(1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