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及效果评价

吴让峰

凉山州水电设计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 凉山 615000

摘要:本文针对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的多种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以及农业耕作措施等,本文旨在构建一个综合的治理模式,以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文章进一步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治理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证实了该模式在促进生态恢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综合治理模式;效果评价

一、引言

我国山区面积广阔,地形复杂,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小流域作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水土保持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期为类似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二、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一)工程措施

在山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措施是针对山区特殊地形和水土流失现状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促进地表覆盖层的增加。具体来说,梯田、拦沙坝、排水沟等工程设施的建造,都体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梯田,这一古老的农耕方式,在山区小流域中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通过将坡地改造成层层递进的梯田,不仅减缓了水流速度,还降低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力度。同时,梯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表覆盖,为后续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而拦沙坝和排水沟等设施,更是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利器。拦沙坝可以有效地阻挡泥沙流失,减少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排水沟则能够引导地表径流,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土壤,从而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工程措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它们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山区小流域中水土流失的关键问题,通过物理手段稳固土壤,防止其被水流带走。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山区的土地资源,还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工程措施在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以科学、实用的方式,为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工程措施,以更好地适应山区小流域的特点和需求,为水土保持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林草措施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众多措施中,林草措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生态手段,显著提高地表的植被覆盖率。随着植被的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有效地减少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进而实现了水土保持的目标。林草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解决水土流失的紧迫问题,更在长远上改善了山区的生态环境。新增的植被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生态恢复不仅美化了自然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宜居的生活条件。此外,林草措施的长远意义更不容小觑。它不仅关注当前的水土流失问题,更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增加绿色植被,改善土壤质量,为后代留下了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更美好的生态环境。这种措施的实施,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的未来投资,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耕作措施

在山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显得尤为关键。这些措施不仅关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作物的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土壤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高耕作和轮作休耕是两种被广泛推广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等高耕作通过沿等高线进行耕作,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土壤层。而轮作休耕则通过合理的种植和休耕安排,让土地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这些耕作技术不仅改善了土壤环境,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除此之外,合理的施肥方式和使用生物农药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导致土壤污染和水资源污染,而科学的施肥方法则能够确保作物养分需求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样,生物农药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实现了农业的绿色生产。这些农业耕作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农业的绿色转型。农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护好土壤和水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水土保持培训和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

三、效果评价

(一)生态效益

实施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后,生态效益的显著提升成为了显而易见的成果。随着植被覆盖率的逐步提高,原本裸露的土地被茂密的绿色植被所覆盖,这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屏障。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使得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稳定。此外,随着治理措施的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开始在这些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生物群落,为整个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生态效益的提升,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环境,也为整个山区的生态平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山区小流域的实施,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治理项目的不断推进,当地群众对于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积极参与到各类环保活动中来。这种环保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还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治理措施的实施也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林种植等措施,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随之提升。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此外,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三)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山区小流域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的实施,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了优化,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为农民带来了更为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随着林草措施的实施,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林木的种植和草地的恢复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还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此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新兴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整个山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的探讨与效果评价,证实了该模式在促进生态恢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提高当地群众的参与度和环保意识,共同推动山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西西林县非石质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J]. 黄艳霞;梁志鑫;王玉杰;王云琦;王彬;顾剑红;李一凡.人民珠江,2019(09)

[2]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J]. 黄琳琳;张学森;仇艳艳.亚热带水土保持,2019(01)

[3]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水土保持效益评价[J]. 林建琳.水利技术监督,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