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生态修复工作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生态修复工作影响分析

李军强1  李二鹏2 张宇3

身份证号:41018119800502851X

 2身份证号:410181198610108518                                                 3身份证号:410181198909040036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区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修复成为当务之急。在生态修复中,技术手段和综合治理方案的应用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修复效率,而综合治理方案与管理措施能够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规划和实施生态修复将成为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影响分析;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各地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广泛关注。生态修复作为重要环节,扮演着关键角色。技术手段和综合治理方案的运用对于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至关重要。在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贯穿始终,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为目标。

1.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恢复或改善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以重建其结构、功能和服务,实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过程。它旨在修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生态修复的目标包括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等,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态学、地质学、土壤学、水资源管理等,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

2.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生态修复工作影响

2.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分析是对矿区特有地质条件、矿产资源分布、水文地质特征、土地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的过程。在矿山地质环境方面,需要了解矿区地质构造类型、岩性特征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矿床产状、成矿作用及矿产资源丰度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此外,矿山地质环境还受到附近地下水位、水质及流向等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因素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另外,土地利用状况也是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的重要内容,包括矿区内部以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和变化趋势。

2.2矿山地质环境对土壤、水资源和植被等方面的影响

矿山地质环境对土壤、水资源和植被等方面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在土壤方面,矿山开采常常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结构破坏,甚至土壤侵蚀现象加剧,进而影响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在水资源方面,矿山活动常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等问题,可能对周边水资源的供应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水资源枯竭或水质恶化。此外,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会对植被覆盖产生影响,包括矿区内植被种类的减少、植被生长受阻或死亡、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等现象。

2.3生态修复工作受到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对生态修复工作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存在问题。矿山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导致生态修复方案的制定困难,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修复计划。矿区内土壤质量差、水资源受污染以及植被丧失等问题给生态修复带来了挑战,需要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才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另外,在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较快的情况下,生态修复工作可能会受到时间限制,进度受阻。此外,缺乏有效监测和评估手段也会影响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需加强监管和评估体系建设。

3.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生态修复工作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3.1针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特点的生态修复对策

针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特点的生态修复对策需要因地制宜。对于土壤质量受损严重的矿区,可以采取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相结合的修复方法,包括土壤添加剂的运用、植物修复技术等,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植被覆盖。对于矿区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情况,应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包括建立废水处理系统、植被滨化技术的运用等,以净化矿区水质。而在矿区植被丧失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采取人工植被修复和自然植被重建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绿化和栽植,辅之以地形调整和水土保持措施,以恢复植被覆盖和生态功能。综合考虑矿山地质环境特点,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对策,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和植被恢复能力等因素,确保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3.2技术手段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中的技术手段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改良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水资源治理技术等。在土壤改良方面,可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如利用细菌、真菌等生物资源降解有机污染物,改善土壤环境;同时,还可以采用土壤添加剂,如有机肥料、石灰等,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在植物修复方面,可以选用耐盐碱、耐干旱等特殊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进行绿化修复,如柳树、柽柳等,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以利用植物吸收和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特性,通过植物滨化技术、湿地修复等手段,净化矿区水质。此外,还可以借助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矿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生态修复效果,指导后续修复工作。

3.3综合治理方案与管理措施

综合治理方案和管理措施是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特点,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包括明确生态修复目标、确定具体修复措施、制定实施计划和设置监测评估指标等。在管理措施方面,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和相关部门职责,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此外,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对生态修复工作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最后,注重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升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推动生态修复工作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修复规划与实施

生态修复规划与实施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长期效益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矿区地质环境、气候特点和土壤植被等因素,确立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在实施阶段,要注重技术手段的选择和创新,充分利用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注重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生态修复中的技术手段和综合治理方案是保障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生物修复、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综合治理方案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同时,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持续监督,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旭.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生态修复工作影响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4(01):106-108.

[2]史艺帆.A公司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管理策略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24.

[3]李鑫宇,孙士伟,师廷兴,等.临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规划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23,39(07):14-20.

[4]王军忠.探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23(12):191-193.

[5]朱付.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生态修复工作的影响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2(14):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