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式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绿色发展策略:“城田共生”创新发展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新时代中国式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绿色发展策略:“城田共生”创新发展模式

周媛媛

511123198812231021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乡村的绿色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而天府新区广袤乡村的发展,应该从生态文明思想的本源出发,将两山理论贯彻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在“城”的一头以公园城市理论为引领,在“乡”的一头着力在基于农业强国建设下的农田潜力开发。基于此,本文提出“城田共生”模式,从理论定义、核心要义、发展理念、实施路径四个方面入手,旨在探讨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次要求之上,在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指引之下,如何重新建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等位发展,基于成都“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特性,破解公园城市乡村表达高质量发展路径和更高阶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乡融合、“城田共生”

引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让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质生活”。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状态提出的一种普遍性的要求,是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新道路。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更是肩负公园城市示范区“先行先试、典型示范”的重大历史使命。本文旨在以天府新区为研究范围,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内容提出“城田共生”研究课题,深入解读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发展策略,重点探索乡村与城市同频共振、和谐共融,持续深入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落实路径。

1“城田共生”理论定义

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推进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之下的城与乡将拥有了新的供需关系,要推动城市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体系中。通过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重新配置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等多维“不同类但等值”重构。从各自发展的内涵本质上去破解双方关系,在新的供需关系下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功能,构建共生共长、相互约束的有机生命体。

“城田共生”概念正是基于此而提出,其本质在于解决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是城乡融合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之下的高阶绿色发展模式,将以乡村为基础构建一种新型城乡生命共同体(图1 三维共生轴图),打通一条“新时代中国式田园新城镇”的发展路径。在此赋予“城田共生”模式的理论定义: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聚焦“乡”的振兴,重视“田”的价值,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以化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为核心任务,以城市田园化和乡村现代化为发展目标,重塑城乡结构和农业结构关系,全面实现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与乡村多元融合的近郊发展理想形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创新发展模式。

图1 三维共生轴图

2“城田共生”核心要义

“城田共生”理论来源于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本土化演绎下,致力于引导未来城镇建设范式由传统“田园城市”向“中国式田园新城镇”模式转变:一个由共享便捷城市生活的镇村体系、感受田园自然景观的生态基底、畅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共同构筑的一种城乡全面融合的“内生性镇村”模式(图3 “城田共生”新模式)。该模式下的核心发展要义包括:

图2“城田共生”新模式

2.1 多元共治的地域资源管理模式

“城田共生”发展的核心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城乡融合发展范式,全面盘活城乡两端人才、产业、资本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良性循环。通过对地域资源的整合重塑城乡地理经济,加强公众参与与重建乡土价值观,以建立多元共治的地域资源管理模式。

2.2 城乡协作的乡村内源式发展

“城田共生”是以城乡交流协作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从城市向农村回流,从外生式发展转向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重视地方个性的内源式发展。

2.3 锚定农田的多元生态价值转化

“城田共生”模式将创新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道。把大生态(大农田)转化为大优势,让传统生态场景加快向生活、消费、公共服务场景叠加演进,单一生态价值加快向美学、经济、人文多元复合价值转化。

3“城田共生”发展理念

迈入生态文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城乡深度融合具有丰富的内涵,随着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逐步动态演进,其内部的要素之间必然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共生关系。在“城田共生”模式下提出“城田相拥,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即以人民幸福美好向往为中心,围绕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态五个维度,形成以完善补充民生福祉形成宜民安和的社会氛围,以制定政通人和的公共政策形成乐在人和的政治关系,以凝练地方文化认同形成团结祥和的精神价值共识,以建圈强链联动百业协和形成活力兴旺的城乡经济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最高追求形成万物同和的生态底色,最终构建起一种城畔田、田边乡、乡间人,人城境业融合共生的理想田园社会形态。

为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价值重构,秉承“三生融合”理念,通过生态、生产、生活全面融合,在生态空间上形成“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城绿相嵌肌理形态,在生产空间上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产业互链经济结构,在生活空间上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近城远山田园生活,最终构建一幅城乡形态融合、城乡产业融合、城乡生活融合的城田共生图景。

图3 三生共融图景

4实施路径

为实现城乡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等多维“不同类但等值”重构,本文提出“五位一体”的共生路径,打造“城田共生图景”系统,从根本上构建“城田共生”模式下的新型城乡生命共同体。

4.1 城乡共筑“一条链”

大农业观视域下的城乡产业链构建。以挖掘农田潜力为前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生态价值转化途径,打造“农业+”多元化创新产业链。叠合天府新区优势产业辐射带动力,形成农业稳产保供为基础,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数字科技、农业+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城乡产业链条,并针对不同产业特性与重点产业项目的融合发展一产一策,一园一策,一村一策,分类引导。

4.2 城乡共绘“一幅画”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乡美学场景塑造。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的重要实践模式,“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是其彰显的核心价值之一。以点线面美学共融构建城绿相嵌的共生骨架,实现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的转变,擦亮生态底色,绘就乡村“颜值”新高度。在兼收并蓄中彰显诗意栖居的公园城市美学价值,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城田共生新意象。

4.3 城乡共谋“一盘棋”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互馈机制设计。城乡融合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公共管理手段和策略,“城田共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高阶形态,要有勇于打破现实发展瓶颈的责任担当。基于天府新区(尤以乡村区域为重)在人才、产业、服务、资金等方面共同存在的现实发展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公共政策优化策略,先行先试,成为指引未来城乡融合发展先锋典范。

4.4 城乡共治“一张网”

共同富裕感知下的城乡公服设施配给。引入“无差别城乡”概念,尊重人的感受,以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差别为核心,构筑新型无差别城乡融合关系。按照“按需配置、共建共享”的集约化建设思路,打破村与村、城与乡之间的界限,减少重复建设,鼓励复合化集成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圈层全龄段复合化公共服务配套网络,率先基本呈现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差别”消亡的城乡关系新形态。

4.5 城乡共谱“一首曲”

文化强国认知下的多元场域精神传承。传统村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空间载体,乡村空间的首要意义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场域。而城市空间是新意识形态与现代文明的集中展示地,聚焦乡土文化与城市精神融合,梳理现有文化体系,提炼文化特质内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人文框架,加强属地文化认同感,筑牢和美乡村内涵价值,强化天府新区文化品牌建设。

结语

“城田共生”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价值观,未来应引导城郊乡村地区从单纯经济利益导向转化为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为首位,先期营造优美、淳朴的“乡村大美田园”与生活生产宜居环境,以便利的交通、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村落年轻人群的回流,以及现代农业人才、新农人等人才的聚集,并打破行政区藩篱,推动乡村经济区发展,以农业本质功能为核心推动村镇工业与乡村旅游等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城郊乡村地区区位价值最大化与区域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希望通过“城田共生”理念的研究探索,为未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打通一条绿色发展通道。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22-09-30(05)

[2]彭耕,金可,邱建维,等.公园城市背景下城郊乡村地区转型路径研究—以成都新都区香城乡村片区为例[J].规划师,2023(1):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