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与PICC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与PICC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比较

朱娅惠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伍家院区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本文章旨在探究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与PICC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围术期间采用不同静脉治疗的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MC组并发症发生率仅有3.85%,而PICC组高达25.00%,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结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静脉治疗,能够切实改善穿刺的工作负担、患者血管保护等问题,并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PICC;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随之增加,饮食及生活习惯发生变化,为胃肠道疾病的形成提供了契机,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胃肠道疾病发病率正以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1。胃肠道肿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有良性、恶性之分,其中良性较少见,多以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为主,在确诊后需要及时予以治疗和控制2。而在胃肠道的术前、术后以及静脉营养等的治疗中,会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使用最广泛的中心静脉通路装置 (CAVD),在为患者中长期输液治疗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风险,因此选择一种有效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的静脉治疗,对于胃肠外科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月17日-2024年1月10日期间我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此次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有患者男性/女性为:56/47,平均年龄为(56.02±5.21)岁,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有手术指征,手术由同一组技术成熟的团队完成,无手术死亡病例,围术期需行化疗或静脉营养治疗,预计静脉输液时间≥10d,按照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不同方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PICC组和MC组,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且自愿配合,临床资料完整,意识清楚,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指导。排除存在手术禁忌征、生命体征不稳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者、存在免疫功能障碍、置管前伴感染者,有认知及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癫痫史者、对治疗所用药物过敏者、临床护理配合度较低和因各种不可控原因不能全程参与者,以上各项资料指标间P>0.05,可对比。

1.2 方法

(1)PICC组:选用连接延长管的后端修剪型PICC,严格遵循置管步骤,由专科护士进行规范操作,选择适宜的血管,尽量做到一次成功,于血管超声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导管置入处理,置管后于X线定位导管尖端,保证其位于上腔静脉下端。

(2)MC组:运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管,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血管弹性好、无静脉瓣的血管,判断所需要的长度,让穿刺侧手臂保持外展90°的动作,测算长度,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在B超下再次确定位置及血管情况,局部浸润麻醉,穿刺进针,缓慢送入改良型中长导管,导管均外露3cm,送管完成后用 B 超探头查看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判断导管有无异位,最后做好固定,对置管导管长度和时间进行详细记录,每天完成输液后要严格脉冲式冲管(10ml生理盐水),并且做正压封管(0.5~1ml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21.0 软件进行研究结果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100%)]表示,行x²检验。若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100%)]

组别

例数

感染

出血

静脉血栓

总发生率

PICC组

52

6(11.54%)

4(7.69%)

3(5.77%)

13(25.00%)

MC组

52

0(0.00%)

1(1.92%)

1(1.92%)

2(3.85%)

P

-

-

-

-

<0.05

3.讨论

胃肠道内发生的肿瘤大多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除了要手术切除,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输液与化疗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频繁穿刺,此种情况会对患者的血管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诸多医院开始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方式能够对上述不良情况进行有效的解决3,但部分患者长期留置PICC导管易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和机械性静脉炎4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最长可达到4周的保存时间,对于高渗性药物也可以安全输注4,并且无需使用X线定位,与外周穿刺或深静脉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相比,使用中等长度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减少患者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并发症少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上推广的适宜新技术。

综上可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静脉治疗,能够切实改善穿刺的工作负担、患者血管保护等问题,并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素清.术前肠道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肠道排气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3):88+137.

[2]范小莉,陈蓉,肖蔓,刘见.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20,30(02):125-127.

[3]饶娟.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3):177-179.

[4]沈艳芳,候晓婷,杨红,等.集束化管理对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5):622-625.

[5]吴娟,赵珊,李显蓉.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与PICC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22,28(46):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