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角下的成都广场锅庄舞的发展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5

人类学视角下的成都广场锅庄舞的发展现状

谢明鑫,陈姗姗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在人类学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生产、保护都呈现着各式各样的发展状态。成都广场锅庄舞起源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本论文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成都广场锅庄舞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的原因以及发展现状。从而让这种人民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得到认同和发扬,促进社会的团结,增进人民的友谊,传承优秀的文化。

关键词:人类学 成都广场舞 藏族锅庄舞 发展现状

一、成都广场锅庄舞

广场锅庄舞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通常在广场等宽敞的地方进行。这种舞 蹈起源于藏族地区,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广场锅庄舞 的特点是参与人数众多,舞者们手拉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 唱和。舞蹈动作矫健、挺拔,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体现了藏区同胞的淳朴、 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和奔放。广场锅庄舞不仅是一种自娱方式,也是一种生 活方式。在藏族同胞的生活里,“锅庄”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和交流。通过广场锅庄舞,人们可以释放内心的情感,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 谊。此外,广场锅庄舞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融体育、 舞蹈、音乐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同时,广场锅庄舞也是一种社会文 化现象,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成都,有10多支大型的藏族锅庄舞团队活跃在城市中,这些团队分布在 武侯祠横街、高升桥二环一带以及青羊宫等地。这些藏族锅庄舞团队不仅丰富了成都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通过实地采风参观,了解到成都锅庄舞自2012年开始有了第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带队老师是瑞宏,一 60岁的女性。队伍成员主要是武侯祠横街的藏族人民和商人,人数达到了100 多人。每次在广场上跳舞时,都会吸引很多人围观,甚至可以围上两三圈。他们

跳的舞蹈风格以巴塘旋子为主,欢畅热烈,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享受。

20年疫情期间,由于大家无法出门,线上的直播平台成为了一种新的宣传  方式。夏卓林等代表人物开始通过直播平台对广场锅庄舞进行教学和宣传。他们  主要教授甘孜德格县的舞蹈,这些舞蹈大多数由四川西南民大的学生表演。随着  疫情的缓解,罗马假日广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人山人海的人们为了目  睹成都广场锅庄舞而聚集在这里。这些舞蹈主要以依、德格县风格旋子、印经寺  的宗教舞蹈为主,其中金刚舞的时长可达18分钟。除了之前提到的队伍,现在  最受欢迎的还有锦外广场上的嘉绒藏族锅庄舞团队。这个团队由卓热查姆为代表, 跳的主要以阿坝州地区的舞蹈。每天,都有数百人聚集在这里,欣赏他们的精彩  表演,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浆洗街洗面桥文化广场,还有一支风格独特  的锅庄舞团队,他们以那曲风格为主,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流行元素的团队。男生  居多。他们的老师是格桑梅朵和康斯姆宗。这个团队主要是以原创舞蹈为主,舞  蹈动作大气蓬勃,闪转腾罗。他们的舞蹈素材大多取源于拉萨地区的四七九叔团

队和非遗传承人沙多等人的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藏族文化魅力。

二、从整体性的角度看成都广场锅庄舞的发展

广场舞是一种在公共场所进行的集体舞蹈活动,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 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舞逐渐成为一种深受 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广场舞具有自发性、集体性、娱乐性、灵活性、 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其强身健体、调节心理、提升美感等作用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广场舞已经成为国民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广场舞的发展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从最初的简单舞蹈动作到现在的多样化舞蹈风格,广场舞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同时,广场舞的场地也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空场和公园一角到现在的国家体育场和公共文化场馆,广场舞的活动场所越来越广泛。在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创造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广场舞的普及范围之广、在群众中影响力之大,正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健康快乐生活的共同追求。这种普遍而强烈的追求借助简单易得的空间场地、动感往复的音乐舞蹈得以抒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成都广场锅庄舞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不同地区的舞蹈元素,形成 了多元化的舞蹈风格。这使得成都广场锅庄舞不仅具有独特的魅力,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成都广场锅庄舞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舞蹈人才加入到这个领域。他们通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和指导,提高了广场锅庄舞的表演水平和观赏价值。成都广场锅庄舞在社会化推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活动,广场锅庄舞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加大了对广场锅庄舞的扶持力度,为这一文化现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成都广场锅庄舞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一些团队在舞蹈动作、音乐配乐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为广场锅庄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三、从历史性的角度看成都广场锅庄舞的发展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文化的千年积淀,充满了淳朴的民风美和高尚的人性美。 藏民在播种、铲土、除草、打夯、收割、垛麦、剪羊毛、酿青稞酒、打酥油茶等  劳动中都会边唱边配合手中的动作进行歌舞,形成了劳动歌舞艺术。同时,藏族  歌舞也传达出了对神灵的尊重和乐善好施的人性美,如《羌姆》、《鹿神舞》和  《喜神舞》等舞蹈气氛庄严肃穆,表达了对神灵的尊重和乐善好施的人性美。锅  庄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锅庄  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是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舞蹈,它不仅是娱乐和健身  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锅庄舞是一种具有健身强体功能的舞蹈。它的动  作丰富多样,既有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的动作,也有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  放的舞步。无论舒缓还是激烈,都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科学的健身  手段。跳锅庄舞不仅能够满足健身强体的需要,提高人的协调能力,锻炼反应能  力,提高人体的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愉悦心情。锅庄舞是  一种集体舞蹈,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在跳锅庄舞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结交朋友、 增进友谊、交流感情,是一种非常适合社交的舞蹈形式。锅庄舞是藏族文化的象  征之一,跳锅庄舞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作为藏族人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藏族人

民爱锅庄的原因包括文化传承、健身强体、社交活动和文化认同等方面。

藏族同胞在成都聚居要从悠久的历史提起,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交通工 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古代唐宋时期,历经数个朝代,成为历史上重要的 贸易通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分别从陕西、四川、云南途径藏区向内陆延伸 至不丹、尼泊尔等西亚地区,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也影响着西藏地区以游牧为主 的人民,改变着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促进西藏与四川等发源地的文化 交流。在这条古道上,几千年来的汉、藏、彝、纳西、羌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文化上各具特色又相互吸收交融,藏区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也出 现了很多汉文化的建筑,甚至还有地方出现了清真寺、道观等,与此同时藏族地 区也对茶叶发源地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向四川、陕西等茶马古道发源地寻找更多

的谋生计的机会,各地之间出现各族同胞的身影。

在元朝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明朝为继续加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缓解民 族冲突,在汉族与藏族之间开辟了多个链接道路,成都西部地区与藏族地区多边接壤,以至于成为中原及东部地区进藏的必经之地。同时为了加强与藏区之间的往来,蜀王(明朝的蜀王为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在进入藏区道路的终点建立了一座牌坊,将牌坊周边的建筑都改为藏式 建筑。红色作为藏族佛教权势的象征,对于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情 感,所以将该牌坊的建筑大体颜色选为红色。这条道路也是链接藏族地区最为频 繁的道路,因此而得名:红牌楼。

明政府规定:凡受封为“国师”以上的僧俗官员,都有资格派遣代表进京朝 贡。一去一来成都作为地方向中央朝贡的必经之地,红牌楼就被影响和保留下来很多藏族文化,很多藏族人民开始短期或长期聚居与此地。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相传蜀王建坊后民族和睦,商贸繁荣,红色标志性建筑雄踞街头,盛世壮观,后来在明末清初

的战乱中不幸摧毁。

在20世纪初英国殖民地扩张至西藏地区,英国殖民地对西藏的步步紧逼, 特别是1904年英国与西藏直接贸易关系的正常化,使清政府更加警醒。为防止 失去西藏,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为了在行政上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清政府把打箭炉并入四川。在平息西藏土司叛乱后,19067月,清政府考虑到“四川、云南两省毗连西藏,边务至为紧要”,决定设立相当 于省级建制的川滇边特别行政区,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辖东起四川打箭 炉、西至昌都,南起云南、北至青海湖和甘肃的广大地区。1908年2月,清政 府任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1909年,赵尔丰率军挫败进攻巴塘 的西藏叛军,并乘胜进入西藏,一直到达江达宗。1910年,为削弱英国在西藏 的影响,清政府增兵拉萨。19126月,袁世凯命令云南与四川军队进军西藏, 并在四川巴塘打败了入藏殖民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深深加大了西藏人民对于

川军的信任,四川地区也成为战争期间的庇护所,逃亡伤兵会向四川地区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在195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成都设立入驻成都办事 处,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横街3号,这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驻成都的综 合性办事机构,内设7个正处级职能处室,下设11个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西 藏饭店和康定酒店等知名企业。这样一来,提供给西藏人民在成都生活更多的便利服务,包括购物、学习、求医、旅游等。在这小小的十字交叉口上生活着数以

万计的少数民族同胞,百分之70-80都是藏族人民,流动人口达到上百万人次/ 年。同时,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要使命的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在武侯区新办校区,大量新时代的藏族学子都汇集在这里。也是由于西藏地区改革开放深入较晚,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西藏东靠最近的商贸崛起城市便是四川成都,1993年全国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西部汽车城的建成,全国各地商 人纷至沓来,同时也为入川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成都便有了藏族人民的第一批聚居,在近代,随着经济  不断发展成都成为商品运输的中转站,而运往西藏地区的道路关卡就是成都西部,武侯区聚居的藏族人民因此可以进一步发展更多产业,包括餐饮、住宿、宗教、文化等范围。成都成功打造出颇具特色的藏族一条街(藏人街),成功的范例吸  引着更多的创业者前往成都。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1年已经有3万多户籍的  成都藏人,流动人口达到100万人次每年,常年无户籍藏族人口在10-15万之间, 现在23年人数定是数以倍增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中,成都广场锅庄舞就这样

形成兴荣起来了。

四、从动态性的角度看成都广场锅庄舞的发展

从动态性的角度看成都锅庄舞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舞蹈动作的动态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锅庄舞的舞蹈动作可能  会不断演变和创新。在成都最早一批2012年的锅庄队伍动作简单,适应老年人  群体,而现在许多年轻人锅庄队伍已经发展起来,新的舞蹈动作也会被引入,旧  的舞蹈动作也在被改进,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动态变化可以使成都  锅庄舞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动作更加丰富多样:随着广场锅庄舞的发展,其动  作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舞者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更多的元素和技巧融入  到舞蹈中,使得广场锅庄舞的动作更加丰富多样。广场锅庄舞的动作灵活多变, 既有刚健有力的动作,也有柔美抒情的动作。舞者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和情境, 灵活地运用各种动作来表达情感和表现主题。为了提高广场锅庄舞的艺术性和观  赏性,舞者们更加注重动作的细节和技巧。他们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将每一个  动作做到极致,展现出广场锅庄舞的独特魅力。广场锅庄舞是一种集体舞蹈,需  要舞者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因此,在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中,更加注重团队协作, 强调整体效果和和谐美感。广场锅庄舞的动作变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广场锅庄舞的动作将更加丰富、灵活、注重细节和团队协  作,为观众带来更加完美的视听盛宴。

(二)音乐配乐的动态变化: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成都锅庄舞的音乐配乐也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前的锅庄队伍基本以藏族本地人为主,他们都是以唱跳的形式进行,现在人数剧增后,不断有不同地区的人加入,就改为了音乐播放,主要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网络音乐为主。新的音乐元素可能会被引入,或者原有的音乐旋律可能会被重新编曲,以与现代音乐风格相融合。这种动态变化可以增加成都锅庄舞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表演形式的动态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成都锅庄舞的表演形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投影、灯光等,可以为锅庄舞的表演增加更多的视觉效果和层次感。同时,锅庄舞的表演形式也可能会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如与戏剧、舞蹈剧等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 的表演形式。在罗马假日广场上两支锅庄队伍排列三圈,中间向四周打开明晃晃的大灯,舞蹈队伍情绪高涨,舞蹈氛围几乎可以达到原生态的水平,现场呈现欢唱热烈的视听盛宴。

(四)参与人群的动态变化:随着成都锅庄舞的普及和发展,参与人群也可能会发生变化。除了中老年群体,年轻人也可能会加入到锅庄舞的行列中来。这种动态变化可以增加成都锅庄舞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随着广场锅庄舞的普及和推广,参与的人群年龄层次也越来越广泛。不仅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和儿童参与其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广场锅庄舞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舞蹈方式和节奏。过去,广场锅庄舞多以女性参与为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男性也逐渐加入到广场锅庄舞的队伍中来,性别比例更加均衡。参与广场锅庄舞的人群职业背景也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教师、医生、工人、农民等各个职业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广场锅庄舞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释放压力的方式。随着广场锅庄舞的普及和推广,参与的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局限于某些地区或城市, 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不同地域特色的广场锅庄舞表演。广场锅庄舞的参与人群变化是一个积极的现象,表明这种舞蹈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同时

也为广场锅庄舞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五、从未来性的角度看成都广场锅庄舞的发展

从未来性的角度看,成都锅庄舞的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成都锅庄舞可能会吸收更多的外来元素,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舞蹈风格。这不仅可以丰富锅庄舞的内涵,也可以吸引

更多的观众,扩大其影响力。广场锅庄舞的多元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舞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这为广场锅庄舞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新舞蹈形式: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引入现代元素和技巧,创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广场锅庄舞可以尝试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主题,表现更加广泛的内容,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魅力。除了传统的集体表演外,可以尝试进行小型的组合表演、个人表演等多样化的演出形式,提高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音乐、灯光、舞美等,增强舞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还可以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领域合作,如与音乐、戏剧、美术等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创作,共同打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广场锅庄舞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尝试, 从舞蹈形式、表现内容、演出形式、现代技术应用和跨领域合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场锅庄舞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科技化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成都锅庄舞可能会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创新。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锅庄舞的魅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舞蹈动作,提高舞蹈的表演水平。科技对广场锅庄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可以为广场锅庄舞提供更多的舞台道具和设备, 例如灯光、音响等,这不仅可以提高舞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同时也可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科技也可以为广场锅庄舞提供更多的训练手段和工具,例如视频教程、在线教学等,这可以方便舞者进行自我训练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表演水平。科技还可以为广场锅庄舞提供更多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例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广场锅庄舞,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科技对广场锅庄舞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为广场锅庄舞提供更多

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专业化提升:要实现专业化的锅庄广场舞,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包 括基本功、步伐、手势、表情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对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演绎和呈现舞蹈的精髓。非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大量职业教育的人员融入其中后:建立专业的训练体系,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和教材,针对不同水平的舞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表演水平。通过选拔和招募优秀的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培养出专业的锅庄广场舞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普及和推广锅庄广场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这种舞蹈形式。通过组织各种比赛和演出,提高锅庄广场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其发展。专业化的锅庄广场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需要建立专业的训练体系、培养专业人才、推广普及、组织比赛和演出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舞蹈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社区化发展:社区化对广场舞锅庄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社区化可以促进广场舞锅庄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广场舞锅庄的活动,增加参与人数和影响力。其次,社区化可以提供更好的组织和协调,促进广场舞锅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其表演水平和质量。此外,社区化还可以促进广场舞锅庄与其他社区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其创新和发展。社区化对广场舞锅庄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其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广场锅庄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广场锅庄舞,人们可以体 验和传承藏族的文化传统。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场锅庄舞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创意,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人类学视域下,在成都的广场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参与广场锅庄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区。通过舞蹈,人们相互交流、互动和认同,构建了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互动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融合,也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成都市民将广场锅庄舞视为一种重要的健身方式,积极参与,享受其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广场锅庄舞作为成都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为城市文化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元素。通过广场锅庄舞的推广和发展,可以展

现成都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开放包容的态度。

[1] https://mp.weixin.qq.com/s/RsrjwNYpwuxV4FMF1O_JnA.成都老街-红牌

楼.2016,12.

[2]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藏区史,政治、经济卷[M].任新建.2018,12.

[3] 北京民族出版社.四川省甘孜藏族社会历史调查[M].《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

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2009,9.

[4]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M].(美)费 鹤立;何国强,许韶明译.2020.

[5]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 彭华.华阳国志[M].中华书局,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