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研究进展

邱丽芬

樟树市中医医院,江西省宜春市,331200

摘要:中医理论认为胃脘痛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脾胃气机失常、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通过回顾性分析,评述了常见证型(如脾胃虚寒证、湿热中阻证等)及对应治法,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单味、复方、辨证分型等临床研究成果。同时,中医药通过辨证分型、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相关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理论和实践,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研究进展

引言: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主要症状,反映了胃部或上腹部存在疼痛异常。在中医理论中,胃脘痛被归属于“胃痛”、“胃脘痛”、“嘈杂”、“痞满”等病证范畴。胃为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主管受纳和运化水谷精微,其气机失常往往会导致胃脘疼痛等症状发生。造成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可损伤脾胃气机而致病。中医学重视辨证论治,通过全面分析病因病机,对胃脘痛进行辨证分型,并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选用相应的治疗方药。

1常见证型及治法

1.1脾胃湿热证

脾胃湿热证多见于嗜食生冷、油腻等不当饮食或情志抑郁所致。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嗳气呕恶、口苦咽干、纳呆便溏、大小便短赤、舌质黄腻或有苔等。治疗上应选用清热燥湿和胃止痛之品。常用的清热燥湿药有浙贝母、海螵蛸、白芍、黄柏、黄连等,能清热燥湿、化湿行瘀[1]。和胃止痛药有炙甘草、砂仁、陈皮等,能理气和中、止痛。方剂可选用浙贝母煎、海螵蛸散等。浙贝母煎合浙贝母、白芍、炙甘草等,能清热燥湿、和胃止痛。海螵蛸散则合海螵蛸、白芍、黄柏等,清热燥湿、化湿行瘀之效更胜[2]

1.2肝郁气滞证

此证多由情志抑郁、生活压力过大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所致。临床表现为胃脘部位疼痛或胀痛,疼痛较重,伴有口苦、嘈杂、反酸等症状。舌质暗红,苔黄腻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弦紧。治疗上应选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品。常用的疏肝理气药有柴胡、砂仁、香附、陈皮、木香等,能疏肝解郁、理气和中。和胃止痛药有厚朴、川楝子、乳香等,能理气宽中、和胃止痛。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基方合柴胡、香附、陈皮、木香等,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临床还可根据症状体征,加减其他疏肝理气药、和胃止痛药,以增强疗效。通过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诸法并用,可有效缓解此证的胃脘疼痛。

1.3脾胃虚寒证 

脾胃虚寒证多见于脾胃素体虚弱或受外邪如寒邪、湿邪等侵袭所致。临床表现为腹痛隐隐作痛,痛而无炽热之感,或胃脘疼痛伴有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治疗上应选用能温运脾胃、健运气血的药物,常用的有干姜、附子、肉桂等温药,方剂有理中汤、八珍汤等。干姜大辛大热,能温中散寒;附子亦大热无毒,能温阳散寒;肉桂辛温,能温阳助阳,散寒止痛。理中汤合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八珍汤则合肉桂、附子、干姜、炮姜等温里药,能温阳散寒、温运脾胃。

1.4瘀血内阻证

此证多由外伤或情志抑郁导致气滞血瘀所致,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剧烈,疼痛牵涉难忍,疼痛有定位不移,按之疼痛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治疗上应选用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止痛之品。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三七粉、延胡索、红花、川芎、当归等,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理气和胃药如香附、陈皮、木香等,能理气宽中、和胃止痛。止痛药如乳香、没药等,能止痛镇痛。方剂可选用活血化瘀汤加减,基方有三七、延胡索、红花、当归、川芎、香附、陈皮等,能活血化瘀、行气和胃、止痛。临床还可根据症状体征,加减其他活血化瘀药、理气和胃药等,以增强疗效。

2临床研究现状

2.1单味药研究

李德朝采用浙贝母、海螵蛸等单味中药对照西药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2.8%,明显优于西药组的75.6%。研究发现,中药组患者在治疗后,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胃黏膜病理改变也有所好转。而西药组虽然症状有所缓解,但胃黏膜损伤恢复较差。该研究表明,单味中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胃溃疡的临床症状,而且能够促进溃疡愈合,改善胃黏膜病理改变,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浙贝母能够清热生津、止痛;海螵蛸则具有活血化瘀、消积散结的功效。两味中药合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达到良好地治疗胃溃疡的效果。

2.2复方研究

伍建新等总结了多种中成药治疗胃脘痛的研究,如愈疡汤能够有效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乌贝溃愈汤不仅能够缓解胃痛,还能改善胃黏膜病理改变;健胃消食片能够显著缓解胃痛、烧心等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理气活血汤对缓解胃痛、促进溃疡愈合也有一定疗效。上述中成药均取得了较为肯定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张建云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行了概述,认为单纯西医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中西医结合疗效更佳,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改善病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3辨证分型研究

刘晓雯、左昱晟、于长江等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进行了辨证分型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刘晓雯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辨证分型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左昱晟研究了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5.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6%。于长江等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达到91.2%,而对照组仅为72.5%

[3-4-5]

上述研究结果均显示,采用辨证分型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能够获得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加显著的疗效,从而提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4证型与胃黏膜关系研究

吴清林等对慢性胃炎证型与胃黏膜表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证型的胃黏膜损伤程度和类型存在差异[6]。脾胃虚弱证型常见胃黏膜萎缩、颗粒状改变和黏液减少等表现;脾胃虚寒证型常见胃黏膜水肿、充血、糜烂等表现;湿热中阻证型常见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等活动性炎症表现;胃阴不足证型常见胃黏膜干燥、颗粒状改变、血管曲张等表现;胃络瘀阻证型常见胃黏膜瘀斑、出血点等表现。

结语:综上所述,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但目前相关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仍较缺乏,今后需加大研究力度,规范诊疗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造福更多患者。同时,还应注重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以期为胃脘痛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德朝.辨证分型治疗消化性胃溃疡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05):20-22.

[2]伍建新,甘海苹,吴红彦,等.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08):84-85.

[3]刘晓雯.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0):43-44.

[4]左昱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09):44-46.

[5]于长江,赖治生,邓少珍.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08):40-42.

[6]吴清林,李学军.慢性胃炎证型及胃黏膜表现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1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