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呼吸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系统呼吸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伏琴 张辉

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中应用系统呼吸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到2023实施机械通气的气管插管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并以护理模式的差异性作为分组标准,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 47 例。参照组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呼吸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镇静评分、临床指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各个时段镇静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及 ICU治疗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总满意率为 97.8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 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5)。结论:在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中应用系统呼吸护理,可为患者在提升镇痛及镇静效果的同时,优化各项临床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关键词:系统呼吸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生活质量

引言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气换气功能受阻,久而久之导致肺部通气异常,呼吸肌疲劳,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患者表现为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等。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机械通气,无创正压通气最为常见。而在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不耐受等情况,出现焦虑、疲劳等表现。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21年到2023接收并实施机械通气的气管插管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模式的差异性作为分组标准,将其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各 47 例。参照组男性 26 例,女性 21 例;年龄 26~7 5 岁,平均(5 0.21 ± 5 .7 6)岁。研究组男性 28 例,女性 1 9 例;年龄 27 ~7 6 岁,平均(5 1 .09 ± 5 .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呼吸系统护理: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封闭式管理的特殊性,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与患者家属接触时保持微笑,观察家属的肢体语言和心理表达,确认其身份。主动自我介绍,消除患者家属的陌生感。b:建立呼吸衰竭患者健康档案系统:一份全面的健康档案可以为呼吸衰竭患者健康状况的随访评估提供重要信息,包括呼吸衰竭患者的基本个人信息、住院史、健康状况、护理计划等,有利于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随访和跟踪[1]。技术架构 CDSS系统由知识库框架与非知识库框架相混合组成,主要分为支撑界面、大数据资料分析界面。护理人员建立电子信息档案,于患者入院初期,将其年龄、性别、呼吸肺功能、临床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询问收集,并准确录入计算信息系统。结合患者自身实际病程情况与检查结果,评估分析其就诊、治疗、病情发展等情况,并预测存在风险。护士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患者抑郁焦虑时,通过看喜剧综艺、听广播、听音乐等娱乐方式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同时,护理人员以开放性提问的方式引导患者对不良事件进行解释,并在表达过程中,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鼓励家属共同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诱导患者回忆过去的美好场景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协助患者转移负面情绪。环境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房进行常规消毒,开窗通风,并调整好病房的湿度与温度,定期更换病房床上用品,减少家属探望,避免发生院内感染。(5)并发症护理。患者卧床容易出现下肢血栓与压疮等,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与活动下肢,按摩下肢等,应用抗生素,降低感染等。(6)人工气道湿化。合理调节湿化的温度和湿度,及时清除管路内积水。(7)呼吸机监测。对呼吸机的状态进行监测,当报警时,要立即停止,查找原因,确保患者的通气安全[2]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 21 . 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计数资料用 n(%)表示,采用 t、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24%,高于对照组的 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ICU 住院时间

总住院时间

对照组

42

10.53± 2.25

12.12± 2.44

20.15± 2.85

观察组

42

8.13± 1.95

10.04± 2.06

17.65± 2.37

t值

5.223 9

4.221 3

4.3710

p值

<0.01

<0.01

<0.01

3、讨论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循环异常,存在肺充血、肺水肿的危险。形成肺通气功能障碍会引起呼吸困难症状。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救治过程中,通过心电监护,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有效处理。随着肺通气和通气障碍的发展,氧化和抗氧化机制失衡,再加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因脑缺血缺氧和呼吸困难而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易醒来,甚至无法入睡、烦躁不安等。研究结果显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患者的各项睡眠评分均较高,这可直接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增加照顾者及医护人员的负担,引起患者心理行为的改变或精神障碍。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评分及PSQI总分均有。机械通气可有效治疗呼吸衰竭,改善患者病情,临床上应用较多,但有学者认识到机械通气治疗可能引起患者疲劳、烦躁,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呼吸干预,可能会出现较高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呼吸衰竭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影响较大,还可能增加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概率,故而给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改善患者症状。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要照顾好患者的睡眠[3]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在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本文不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立娟.呼吸护理在急性左心心力衰竭中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8):2244-2246.

[2]江红艳.对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系统呼吸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4):261-262.

[3]孔辉.20例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08):94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