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教育,助力儿童成长——以中班西葫芦菜地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践行生态教育,助力儿童成长——以中班西葫芦菜地课程为例

洪巧萍

厦门市火炬幼儿园 361000

摘要:自然生态教育是一种使幼儿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丰富的,有目的的感受生命的教育活动。菜地课程是生态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菜地课程中践行生态教育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认识、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同伴协作能力和探索精神,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态教育、陶行知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人民谋福祉。"这既是党和政府的基本国策,也是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基本指向。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激发幼儿的自然情感、发展幼儿的自然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幼儿生态教育,是生命与生活的教育,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教育。这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不磨而合,让孩子亲身参与种植,大胆创造,做菜地的小主人。

一、认识生态教育,让孩子做生命的保护者

幼儿园自然生态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给予孩子一种思考的方式和观察的方法,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并与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在西葫芦的菜地课程中,孩子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种植、记录、管理、收获等全过程,能生动直观地感受生命的生长过程,更加亲近自然,最终学会爱护植物、关心周围环境, 初步理解生命、体验生命、热爱生命。陶行知先生是“六解放”教育思想的提出者,他强调要还给孩子学习的创造的主人,应该由孩子来做。想到这里,顺应小朋友的兴趣点,大家商量之后,就开始了对西葫芦的探索活动。

二、践行生态教育,让孩子做学习的创造者

在自然生态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以自主思考为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伴合作协商的能力,同时激发孩子对自然生态的情感,达成自然生态关系的“认知”。

(一)基于观察,促进孩子观察能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看。”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悄无声息的,需要孩子用心去观察和感知并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发现生活的奥妙。西葫芦菜地的由来是孩子通过眼睛观察炬青园菜地的变化,发现菜地上一片空旷,但是周围绿草如茵,他们发现现在正是种植的好时机,因此通过了解炬青园菜地的基本情况及结合春天适合播种的果实,孩子展开调查最终决定播种西葫芦苗。孩子在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时,老师在发现孩子有探究欲望要抓住孩子的兴趣,及时引导,鼓励孩子进行探究和对比分析,激发孩子自主探究的兴趣。   

自然生态教育基本内容“知”,指对于身边自然中不同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和认识。种植是随着四季的更替而变换不同的种子、菜苗,孩子基于观察感受四季的万物的变化,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中发展观察能力。

(二)好问决疑,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世界上千万种发明的起源都是不断的追问,人和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我们要鼓励幼儿“好问决疑”,主动追问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例如:孩子偶然在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中,看到这么一句“葫芦放大炮”便对其中的葫芦钝感兴趣。这时孩子提出“葫芦怎么放大炮?葫芦长什么样?葫芦怎么种?”等问题,他们不断的追问老师、家长,最后在了解“瓜类”植物后决定种植西葫芦,这是孩子第一次探寻事物的来源。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他们对“西葫芦的身体上长出好多弯弯曲曲的线感兴趣”,通过询问保安叔叔、生活老师、爷爷奶奶等,他们了解这是藤类植物固有的特点,方便植物“攀爬”最终孩子们决定要给西葫芦搭架子。

孩子在种植西葫芦的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问题产生,这是孩子在思考、认识大自然的过程,通过不耻下问,不断追问,最终获得自己“认知”的过程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同伴协作,促进孩子合作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自然生态教育基本内容“行”,指幼儿亲近、尊重、关爱自然和生命的具体行动。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要抓住孩子动手直接参与并获得经验的过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西葫芦菜地的实施过程中,孩子在决定要给西葫芦苗搭架子后便开始寻找材料,孩子们协作找出最适合搭架子的材料,通过合作成功为西葫芦苗搭架子。 

在孩子寻找适合搭架子的材料并进行对比,最终选出最适合的材料,其中他们对材料的性质、固定的方法、架子的距离都产生了思考和对比,获取直接经验。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帮助西葫芦搭架子,他们与西葫芦苗更加亲近,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生态的情感,他们会担心西葫芦在雷电下是否安全,会感同身受,会照顾,会帮助。

(四)探秘“叶洞” ,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自然生态教育基本内容“思”,指幼儿在了解认识和探索自然生态关系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自然界中不同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思考自身该如何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孩子们养护西葫芦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西葫芦苗上出现好多的“洞洞”,一一说:“是不是最近下雨,把叶子给腐烂了。”安曼说:“看叶子上有虫子,肯定是虫子咬的。”豆豆说:“这里有成群的蚂蚁呀!”孩子们围绕着叶子上的“洞洞”展开头脑风暴,就为找出这位“幕后黑手”。经过接连几天孩子们在户外、散步时候的观察与探究,孩子们终于找出“制造”洞洞的凶手——叶青虫。

教师在孩子养护的过程中与幼儿共同设计养护计划,收集“证据”,最终找出“凶手”,是观察者、孩子的支持者与引导者。让孩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做菜地的主人。探秘“叶洞”的来源,孩子们化身柯蓝,动手、动眼、动耳、动嘴,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五)走进自然,促进孩子保护环境的情感

科学探究活动不是立刻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是我们的活教材,它提供直接的教学内容,让孩子充分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吸取精神营养,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孩子们种植西葫芦的过程中,孩子在一日生活中有充足的时间来养护和照顾。幼儿园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促进幼儿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清晨幼儿入园的时候,他们参加户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到炬青园给西葫芦浇水、记录西葫芦的成长,发现西葫芦的生长变化。午饭前、午饭后,甚至其它过渡时间,在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孩子都可以观察他们种植的蔬菜。在遇到搭架子、寻找“洞洞”等问题上,老师会根据孩子的需求调整一日活动流程,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这正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支撑。

在养护西葫芦的过程中,孩子们利用假期参观爷爷奶奶的菜园子,利用周末时间与同伴到郊区向农民伯伯寻求种植的“秘诀”,在春天的时候,我们还参观中山公园的绿植,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幼儿自然生态情感的激发,自然生态关系“认知”的达成是在自然生态探索的过程中,建立在自主的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三、升华生态教育,让孩子做自然的守护者

种植西葫芦的过程,不仅是一场劳动教育,更是一场生动的生命教育活动。回顾活动过程,以孩子们对绘本中出现的“葫芦”形象的探索而引发的种植西葫芦的活动,他们对西葫芦的精心照顾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照顾西葫芦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并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让孩子们从小亲近自然、感受绿色、认识生态,潜移默化,会在他们小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在种植西葫芦的过程中孩子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一步步解决自己的困惑,动手参与,共同管理照顾植物的生长等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获得知识和经验发展的持续体验。

参考文献:

期刊文章类

[1]刘雪 熊丽娟.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幼儿园种植区的实施策略[A].基础教育研究,2022.

[2]吴丽红 陈竟蓉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对学前游戏教育的启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

[3]施培清.浅谈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种植活动的研究[A].名师在线,20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

QQ图片20220510123527QQ图片2022051012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