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4

浅论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蚌埠第六中学  233000   13965263936  35106707@qq.com

要:管理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理念,追求人本定位深刻把握人文关怀与管理制度间的关系,重视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实施人文管理的新方法与新策略。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才能将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愿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畅开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学校管理;地位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学校,承载着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层单元单元中的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构成“人——人——人”的管理体系。因此,学校管理归根底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中,固然离不开科学规范的学校制度,但更要有相应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始终把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被管理者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意图才能将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愿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畅开展。

一、人文关怀的定义与内涵

人文二字出自《易经》。《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夫妇组成家庭国家天下,这是人文。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纲常,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类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礼仪规范,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显著区别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万事以人为核心,不仅对人本身的物质价值进行关注,还要关注其内心精神层面其本质是从他者出发,从对方出发,给予理解、同情与关心。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人性和人价值的肯定,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具体管理领域,人文关怀是指通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管理和教职工,应深化落实人文关怀,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育工作者的关心,进而激发其潜能,获取更大的发展。

二、人文关怀与学校管理的关系

(一)含义侧重不同

学校制度是指满足会转型今后社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的学,是长期以来管理者和历代教职员工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属性,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和践行的标准,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规范。学校制度的建立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教师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

人文关怀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 “为每个人的个体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展示他的创造性的素质、能力、禀赋和天才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和可能性。”来概括,学校应该为师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可能,为师生个性化和终身发展营造和谐环境不断扫清障碍让师生快乐幸福工作学习与生活。而所有这些均应建立在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教师和学生深沉爱的基础上,管理者爱师如己,教师爱生如子,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是学校人际关系的重要表征学校管理者需善于从人的情感需求出发,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而又尊重“人”的个体差异,通过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使得教职工能够自觉遵守某项规则或者自觉完成某件工作

(二)辩证统一关系

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是非对立辩证统一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首先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教学秩序稳定,再引入“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关注师生的内在情感需求与个体化差异,真正尊重与关心他们,激发师生的力去自觉完成制度遵守及愿景实现

由于制度管理是对活动中人的一般管理,着重活动共同体共性管理,本身受人们思想和行为能力的影响局限,不可能照顾

每个成员个性特点因此,管理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加之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也没有永恒的管理制度。时代在发展,人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的情感又丰富多彩学校管理除了应用常规制度来规范师生行为外,更需要个性化管理情感干预,这显然单纯制度管理无法完成的任务

当然,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协同统一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与适应,才能将两者的关系最终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就学校管理而言,需要制度支持且给予必要约束,这是实施人文关怀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人本理念,处处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关注其内在思想变化,切实保障师生权益促进其全面发展,真正提高管理效益,这是保障制度管理的重要补充。

三、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

(一)提升制度管理效能的关键

推行人文关怀,其旨不在于否定和摒弃制度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实践表明,没有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学校便无法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筹划、组织和控制。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内外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保障各项工作能科学化、规范化地落实与开展。但刚性的制度中只有约束,没有人情;只重结果,不讲仁爱。实施管理制度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渗透,没有紧密结合柔性的人文关怀,就只能停留于生硬的规章制度上,很难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学校管理要巧妙掌握各管理要素间的平衡,把握管理节奏,采用刚柔相济的手段,体现管理为人的善,增添朦胧之美,才能够有效避免管理的刚性折断。

实施人文关怀,以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为根本,着眼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学校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完善社会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教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在此过程中,既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又要能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从而依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行自我管理。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氛围中,广大教职员工怀着愉快心情为学校工作,学生励志笃学,空与满、忙与闲相得益彰,生活充满节奏感,使师生身心都得以放松,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那么,学校的管理制度自然就能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挖掘教师创造潜能的前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新时代教师追求民主平等的要求更高,愿望更迫切。他们不喜欢学校管理者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不负责任领导,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双减”政策及“5+2”延时课堂的现实压力下,一线教师们期待学校能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工作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谐相处。在学校管理中推行人文关怀,就是把教师当作“人来管理,关注人的主体意识,少点强制,多些关爱;少点疑虑,多些信任;少点指责,多些激励。承认教职工主体地位以及应有的权益和需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的价值,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和成功机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真情关怀服务,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充分感受学校的温暖,从而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唤醒自己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

回顾中国教育发展史,从孔子“仁”思想,到太学对学术自由的重视,再到书院制度中“学规”所包含的道德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管理的人文关怀。近代大学教学管理中的选课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也是基于对受教育者自由发展的尊重,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管理模式上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目前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和响应,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用宣传口号代替了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核心要义,没有把学生的自主、自决、自治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强调人本化管理,追求凸显人性化,体现的是对学生个体生命价值及人格尊严的尊重,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关注,体现的是对学生基本自由权利和自我需实现的重视。学生的认知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些正处在生命发展中的人而言,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学校是学生获错误成本最小的地方,是学生实验自治与民主的场所,这也是他们未来社会生活的浓缩和预演。因而,学校应教育教师以平和、宽容的心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人性的关爱。教师的尊重会使学生产生非同一般的感情,这种感情有可能转变成巨大的能量,推动他们去完成今后的学习使命。

四、学校管理实施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树立人本发展理念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个性濡化个性,用情操陶冶情操。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情条件,让师生在学习、生活、劳动教育活动中展示和传递爱,向内审视生命的本质,让生命回归自身价值;向外建构教育的场域,筑造生命的精神家园。学校管理主要对象就是教师与学生,而管理的目的,

是达成内群体关系和谐,即学校内部组织成员间的关系良好,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助,构成团结凝聚的人际氛围。深化运用人文关怀,不断提升人本身的价值,给予师生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制度管理协同发展

学校制度管理强调规则、制度,而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内心感受与情感需求,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是教育管理中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因此,要想使学校这个组织发展得更好,就需要在制度的基础上尊重人的属性,进行人文关怀,把握人的内心需求,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引导师生自觉去实现自价值。所以,学校首先应当建立一套体系化的教育管理制度,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与相关条例规定,能够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其次,在制度之上,从人的属性出发,尊重师生的内心情感、个性化差异以及不同思想,通过满足其情感需求,根据其个性化差异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促进师生思想的提升,以推动其从价值层面去追求自我。

(三)坚持全员参加管理

教师是特殊知识分子,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是非观念强、遇事善于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教师当家作主,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是教师的应有权利,也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因此,参与式管理,坚持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相结合,淡化金字塔式等级管理模式的弊端,代之以民主化、扁平化的学校管理模式,让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不但增强教师的群体意识,还能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帮助其提高决策水平,进而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实施参与式管理,要鼓励学校成员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把自命运与学校发展紧密统一起来;要引入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机制,让每名教职工的建议有正式的反馈渠道;应丰富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根据学校成员参与管理能力的高低,可以予一定范围的决策权,如可以尝试设立每月校级教师执行校长、年级执行校长,形成“一所学校,三级校长,两级学校,纵横交错,互为织网”的管理模式,以“管理艺术”替代“管理约束”。

(四)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1.满足教师自我成长需求。学校应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劳动,关心每位教师的情感价值奉献,从多方着手,关怀教师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合理化安排教师承担各类工作,适度调整其压力与节奏同时,建构全新的人才观念因人而异,因科而异,因岗而异,做到人尽其才提拔重用应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奖优罚劣,公平竞争

2.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要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教师在大学所学的教学理论工作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已难以适应现今教育发展。因此,必须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安排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邀请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以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从而适应新形势要求。

3.满足教师走向成功需要学校不仅仅是管理者大展宏图的天地,也是教师大显身手的舞台。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每位教师渴望成功的愿望为教师搭建创造辉煌的舞台,把教师推到前台,让教师做主角,让每教师能得到充分挖掘,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校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学校要甘于为教师的成长做铺垫,鼓励教师进行教改探索、著书立说、成名成家鼓励教师去冲击优秀、追求卓越,使之看得更远、跳得更高、做得更好。

(五)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学校管理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则是根本。好的学校教育不应只是盯在学生成绩,还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养,其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学生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首先应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要因势利导,学校给予学生更多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如组建学习共同体,打造各类学生社团,让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得到更加充分发展。最后,要承认差距,通过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引导教师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长处,都会激发学生甚至促进学生觉醒。总之,人文关怀视角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追求是“成人”而非“成事”、是“养成”而非“速成”、是“内化”而非“灌输”。

(六)构建和谐情感氛围

学校是教育场所,只有具备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间的和谐共存学校管理中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强调对人精神层面的满足,强调对个体的尊重理解,这里的个体,不仅仅是教师或学生,还应包括保洁、保安及后勤工作人员不能让勤奋努力的教师吃亏、不能让相同的失误出现两次、不能让事务性工作制约教师成长。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做到“六个关心:关心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和岗位聘任,关心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关心教职工的住房,关心教职工的婚

和生育,关心教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学和就业,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体。此外,教职工存在的实际困难要善于换位思考,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力帮助解决。如实行弹性上下班,提供营养早午餐,走访慰问教师,看望生病教师,关心单身教师的衣食住行等,将教师家中的婚、丧、嫁、等事放在心上,给予方便,善于发现校园生活中教师的感人点滴并及时给予褒奖。这些“雪中送炭”式的主动沟通意义同寻常,能使一线教师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培植与教师间的和谐情感氛围,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是理性的,管理的真谛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没有教育的管理是僵硬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的教育。只有在日常管理中坚持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才能真正成一所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进而建成一所富有人文底蕴特色与自身文化品格的优品牌学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郑承军人文关怀与依法治校的融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4]曾桂华《人文关怀理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的运用》,《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