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

唐梦雅 刘景 卢蔷薇 宋娟娟 何永红(通讯作者)

新疆四七四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目的 研究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3月至2024年3月开始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50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并选取20222月至2023年2月未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患者50例,观察比较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各输液环节护理缺陷发生率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施后,在脱出、堵塞、静脉炎、皮下血肿、输液渗漏、回血凝集情况均较实施前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单接药、备液写标签、加药、患者身份查对、输液后安全告知、巡视、拔针后各环节均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液环境、护士工作、业务水平、服务态度、病情解释、病情了解各方面均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静脉输液时进行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输液质量和安全性,减少错误发生。

【关键词】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静脉输液;安全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静脉输液时会发生一些风险事件如局部或全身的感染、静脉炎等问题,这会对病患的预后产生较大影响[1]。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规的护理手段相对简单效果有限,难以满足病患对于护理的需求,研究保障临床安全、杜绝并发症的出现。本次研究选取在本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现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3月至2024年3月开始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50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并选取20222月至2023年2月未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9.75±1.75)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49.98±2.0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健康教育、液体更换、拔针处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1)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加强要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对于静脉输液中的无菌操作方法、护理文书的记录、药物配比及输液器等的管理和使用等制度进行进一步有效完善和实施,并注意增加检查和询问环节,对于行动不便、高龄、体力下降的患者,科室管理者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需要科学的奖惩机制,对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表现较好的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适当的奖惩,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2]。(2)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反复核对患者信息以及所用药物是否相符,并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禁忌症,以保证用药的准确无误;并同时严格坚持无菌操作原则;穿刺时,护理人员要掌握好力度,对于婴幼儿和老人患者,要控制输液速度;对于治疗时配合度低的患儿,护士可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如使用患儿喜欢的小玩具或一些有趣的谈话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确保穿刺成功;在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输液巡视,叮嘱患者有不适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没有家属陪同的患者,护理人员更应该加强护理,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免出现差错。此外,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沟通,告知患者输液的效果,给予支持和鼓励,稳定患者的心理情绪,避免患者在输液中出现恐惧和紧张。(3)护理人员安全管理与护理意识提升。首先,管理者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护理人员的日常培训中,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输液操作方法、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等进行定期培训,让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安全质量问题[3]。其次,通过每周总结会议的形式,对医院中以往发生的镜面输液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对出现风险的原因进行探讨,采用循证问题的方法,借鉴和吸取其他护理人员处理紧急事件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实现主动护理管理。第三,对病人的不满意事件进行整理,护理人员要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记录错误,并定期总结,在适当的奖惩中持续改进,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和服务素养[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并发症情况、各输液环节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实施后,在脱出、堵塞、静脉炎、皮下血肿、输液渗漏、回血凝集情况均小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1 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组别

脱出

堵塞

静脉炎

皮下血肿

输液渗漏

回血凝集

实施前(n=50)

10(20.00)

9(18.00)

14(28.00)

8(16.00)

10(20.00)

12(24.00)

实施后(n=50)

2(4.00)

1(2.00)

2(4.00)

0(0.00)

3(6.00)

1(2.00)

X2

6.0606

7.1111

10.7143

8.6957

4.3324

10.6985

P

0.0138

0.0076

0.0010

0.0031

0.0373

0.0010

2.2 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各输液环节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实施后,在接单接药、备液写标签、加药、患者身份查对、输液后安全告知、巡视、拔针后各环节均小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各输液环节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n()]

组别

接单接药

备液写标签

加药

患者身份查对

输液后安全告知

巡视

拔针后

实施前(n=50)

20(40.00)

14(28.00)

18(36.00)

9(18.00)

28(56.00)

23(46.00)

10(20.00)

实施后(n=50)

2(4.00)

1(2.00)

2(4.00)

0(0.00)

5(10.00)

3(6.00)

2(4.00)

X2

18.8811

13.2549

16.0000

9.8901

23.9258

20.7900

6.0606

P

0.0000

0.0002

0.0000

0.0016

0.0000

0.0000

0.0138

2.3 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实施后,在输液环境、护士工作、业务水平、服务态度、病情解释、病情了解各方面均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s)

组别

输液环境

护士工作

业务水平

服务态度

病情解释

病情了解

实施前(n=50)

3.29±1.01

3.03±0.09

3.21±1.02

3.79±1.20

3.29±1.03

3.30±1.05

实施后(n=50)

5.73±1.22

4.98±1.02

5.03±1.12

5.96±1.02

6.02±1.21

5.93±1.30

t

10.8935

13.4659

8.4954

9.7428

12.1483

11.128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静脉输液属于入侵性操作,若处理不当,可引发相关不良反应,如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静脉炎、循环负荷过重、电解质失衡等,影响预后。因此,针对静脉输液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减少不良发应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护理模式临床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管理意识差,仅仅是遵从医嘱,护理效果较差,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是通过建立输液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定期培训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和技术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输液技术的培训工作,强化静脉输液业务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静脉输液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5]

在本研究中,实施风险管理后,在脱出、堵塞、静脉炎、皮下血肿、输液渗漏、回血凝集情况均少于实施前;在接单接药、备液写标签、加药、患者身份查对、输液后安全告知、巡视、拔针后各环节缺陷均少于实施前;在输液环境、护士工作、业务水平、服务态度、病情解释、病情了解各方面均优于实施前。因此,本研究也认为,采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静脉输液时进行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输液质量和安全性,能够减少错误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兰,米艳芝,张颖.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理论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04):737-741.

[2] 胡玲丽,王红亚,卞晓梅.静脉输液团队管理在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规范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22,34(12):1637-1639.

[3] 姚丽敏,申邢.肿瘤病人静脉输液港风险管理现状[J].循证护理,2021,7(02):197199.

[4] 蒋丽萍,高静芳,翁蓓彦.加强护理管理在腔镜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J].名医,2022(19):186-188.

[5] 李慧.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06):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