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背景下的水环境治理与河道长效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河长制背景下的水环境治理与河道长效管理研究

华小康

巢湖市水务局 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河长制背景下的水环境治理与河道长效管理问题。通过分析现有的河长制实践和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在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旨在明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河长制的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河长制;水环境治理;河道长效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恢复

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河长制逐渐成为水环境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河长制以河长为主体,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推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与管理。然而,在实践中,河长制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包括治理效果不佳、监管部门职能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关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河长制的有效实施。

一、河长制

河长制是指中国政府通过设立河长并明确其职责,建立河长制度,以推动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管理的一项制度安排。河长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河长和社会各方的作用,通过建立责任明确、协同配合的管理机制,推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在河长制下,河长是负责管理和保护河流的责任人,可以是地方政府官员、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等。河长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负责河道水域的维护、管理和保护;推动水环境治理,减少水污染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加强对河道建设、河道生态修复的监督和管理;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实施河道管理和保护措施;开展河道巡查、评估、报告,及时处置河道问题等。河长制强调河道管理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科学的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合力,推动河道的健康发展和水环境的整体改善。河长制的实施旨在推动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河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供良好的水资源供应。通过河长制,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河长制背景下的水环境治理与河道长效管理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有效的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可以保护水质、保护水资源,确保可持续的供水。河流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支撑着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生态平衡。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可以确保河流的生态功能完整,保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良好的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可以提高河流的自然保护能力,减少洪灾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河流水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人类健康,还破坏生态系统。通过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可以改善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良好的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可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社会稳定和公众满意度。河长制强调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推动各职能部门加强河道管理。通过河长制的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促进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在河长制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保护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河长、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河道管理的现代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1.跨部门协调不足

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收集、整合和交流存在着困难,导致各部门对于河道水环境问题的了解不全面、不准确。这使得工作方向和优先事项的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可能导致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面对问题出现时,很容易发生责任推诿的情况。此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无法形成合力,解决复杂的水环境问题。由于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交叉,出现了重复工作和冲突的问题。缺乏协调与合作,不同部门在同一区域或同一问题上进行重复的调查、监测和整治工作,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各部门在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中,往往只关注自身的职责范围和独立工作,缺乏综合思考和协同创新的意识。这就限制了问题的整体解决和创新性措施的推进。

2.缺乏监督和执法力度

在一些地方,尽管推行了河长制,但相关监督体系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构和监督措施,导致各级河长的行为和决策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和制约。一些地方在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管理中仍然存在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严肃处罚,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处罚不力,导致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河道管理和水环境治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在执法标准、方法和流程上存在差异,导致协同执法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执法合作机制,导致执法行动的效果不佳。河长制下的执法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沟通的机制,导致执法信息不畅通,难以形成对违法行为的有效打击。缺乏执法信息的共享和统一管理,可能导致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的掌握不全面、不准确。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1.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和事前协商制度

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会议或沟通机制,以确保信息共享和协调一致。会议可以涵盖河流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代表,以促进共同知识的共享和不同视角的交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用于河流水环境数据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共享和存储。该平台可以由相关部门共同维护,确保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准确性,以便各相关部门能够充分了解水环境状况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决策。在重大决策和工程项目的规划过程中,建立事前协商制度,使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能够提前进行沟通和协商。通过事前协商,可以确保各部门的需求和利益得到平衡,减少冲突和纠纷的发生。针对特定的水环境问题或工程项目,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组。该工作组可以由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协调和推进特定问题或项目的相关工作,并定期报告工作进展和结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协商的能力培养,包括组织相关培训、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等,提高各部门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协商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通过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和事前协商制度,可以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避免信息孤岛和工作重复,提高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这样的机制和制度有助于形成合力,共同保护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健全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部门,负责监督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监督机构应该具备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公正、透明和有效的监督。增加执法人员数量,提升执法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执法力量的增强可以包括培训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和技术支持,以及加强与公安、环保、水利等部门的协作。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责任主体、执法权限和处罚措施,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各相关部门和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监督和评估可以包括实地检查、抽查检测、数据监测和社会参与等方式,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效果的评估。积极推动水环境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加强对社会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回应公众关切,增强公众对工作的监督与参与。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和加大执法力度的措施,可以有效监督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的实施情况,加强执法的力度和效果,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监督机制和执法力度的加强也有助于提高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执法意识。

结语

在河长制背景下,健全监督机制和加大执法力度对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监督机构和机制、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监督和评估、以及加强信息公开和舆情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水环境保护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也能增强公众监督参与的意识和效果,从而推动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取得有效成果。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毛寿龙,栗伊萱.河长制下水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3(3):25-32

[2]李成艾,孟祥霞.水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向长效机制演化的路径研究——基于“河长制”的思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5,28(6):34-38

[3]吴小兰,尹刚.河长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探讨[J].长江技术经济,2023,7(4):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