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1
/ 2

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朱加荣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621000

摘要:目的:就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绵阳市某三甲综合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正常)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共50例,另择取同期50例凝血功能指标偏高或偏低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凝血功能检验。结果: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凝血功能检验后,PT、Fbg、APTT等指标呈良好趋势,反观对照组情况则相对欠佳,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病残率、死亡率较高,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凝血功能检验有着明显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凝血功能检验;心脑血管疾病;预后判断;价值

近些年来,在环境、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渐提高趋势,中老年为多发群体,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及生命的常见病。相关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凝血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药物,或是炎症等因素的刺激下,可活化凝血系统,从而导致症状加剧,甚至是形成恶性循环,预后效果难达理想化[1]。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心脑血管预后的改善,重视凝血功能检验的展开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加快病情转归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绵阳市某三甲综合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正常)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共50例,另择取同期50例凝血功能指标偏高或偏低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区间为47-68岁,平均年龄为(52.71±3.24)岁;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27例,年龄区间为44-67岁,平均年龄为(51.68±3.55)岁。将两组患者的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资料齐全;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免疫性疾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近期有服用可影响凝血指标,或是血液流变学的药物;精神疾病史;认知障碍;语言功能丧失;意识障碍;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两组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受检者空腹状态下采集5ml静脉血,采集时间分别为入院时、入院后48h、96h,予以离心处理,速率设定为每分钟3000r,时间设定为5分钟,取血清后置于-20℃冰箱中保存;基于全自动凝血仪的前提下展开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

1.3观察指标

凝血功能检验实施后,观察受检者的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情况,并记录观察组的病残率、死亡率,对比病残者与预后良好者的凝血功能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涉数据的统计、分析由SPSS21.0软件完成,t、X2分别应用于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凝血功能指标

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凝血功能检验后,PT、Fbg、APTT等指标呈良好趋势,反观对照组情况则相对欠佳,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n

瘢痕厚度

PT(s)

TT(s)

APTT(s)

D-D(μg/L)

观察组

50

入院时

12.5±0.1

16.8±1.2

34.5±2.6

0.5±0.1

入院后48h

16.3±0.3

17.8±1.5

38.5±3.1

1.0±0.2

入院后96h

19.7±0.5

17.2±1.3

39.2±2.9

1.3±0.2

对照组

50

入院时

11.2±0.6

15.6±2.1

32.2±2.6

0.4±0.1

入院后48h

14.2±0.5

16.1±1.5

34.5±3.1

0.4±0.1

入院后96h

16.3±0.7

16.6±1.8

36.8±3.8

0.5±0.1

2.2预后情况

凝血功能检验实施后,对比观察组、对照组的病残率、死亡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

组别

n

病残率

死亡率

观察组

50

8(16.0)

1(2.0)

对照组

50

15(30.0)

3(6.0)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以脑血管、心脏血管病变为主要特征,病因复杂,认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等有紧密关联。同时,此病也具备了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预后效果欠佳,患者生活质量较低。相关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极易合并血栓,在临床诊治中,凝血功能是重要指标之一[2]。基于凝血功能的前提下来说,如若PT、APTT等指标超出合理范围,提示凝血作用削弱,出血风险较高。相关研究指出,TT在循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现对抗凝物质的监测,应用价值明显

[3]。另有相关研究显示,机体纤溶系统、凝血系统紊乱可能与纤维蛋白原有关,可导致血液黏稠度的增加。针对纤维蛋白原来说,其参与了机体炎症反应,能够明显刺激肝脏,此时血液水平明显提高,这也是造成纤溶及凝血紊乱的关键原因[4]。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处于血栓形成急性期时,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PT等指标则无显著变化。D-D在纤溶过程中起着标志物的作用,属特异性降解产物,当血管内有活化血栓形成,或是出现了纤维溶解情况,此时D-D水平呈明显提高趋势,故在脑出血严重程度的判断中,D-D就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凝血功能检验后,PT、Fbg、APTT等指标呈良好趋势,反观对照组情况则相对欠佳,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检验实施后,对比观察组、对照组的病残率、死亡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凝血功能检验有着明显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综上,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较大,为促进其预后的改善,合理运用凝血功能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凝血功能检验结果的前提下,可进一步促进预后评估准确性、有效性的提高。例如,对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明显的患者来说,其预后往往欠佳。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就需引起重视,注意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分析,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旨在促进预后的改善,降低病残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邓顺顺,张嘉萱,朱涛,等.凝血功能检测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情况评估的价值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7,37(3):256-257.

[2]王淑萍.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303-304.

[3]付安才.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33):15-16.

[4]刘伟,初晶学.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1):61-63.

[5]陈国永,陈学华,冯伟文,等.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异常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5):2362-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