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抗病毒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1
/ 2

预防性抗病毒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应用价值

史晶晶

钟祥市中医院,湖北荆门,431900

摘要:目的: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中,对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病毒的效果。方法:研究团队在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接收了60名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需要进行治疗,因此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不同的治疗,以便比较治疗效果,肝损伤发生率和肝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肝功能改善(P<0.05)。结论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中,对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病毒是有效和有益的,可以降低肝损伤发生,改善肝功能。

关键词:肺结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预防性抗病毒;肝损伤;肝功能

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结核杆菌(MTB)相关的感染仍然是当前社会最主要的传染疾病,也是在我国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疾病中排名第一的重大疾病[1]。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病患者的药物清除率较低,生物半衰期较长,游离药物浓度较高,抗结核药物耐受性较差,肝脏损伤风险显著增加[2]。结核病合并慢性肝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常困扰着临床医生,目前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抑制HBV复制、防止乙肝再活化和减少肝损伤是很重要的[3]。因此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中,对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病毒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团队在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接收了60名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有30人。

对照组的年龄在35到66岁之间,平均为48.56岁,男性16例,女性有14例。

研究组的年龄范围为35到66岁,平均49.00岁,男性有15例,女性有1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乙胺吡嗪利福异烟肼片(浙江南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94),口服,体重30~37kg的患者每日2片,体重38~54kg的患者每日3片,体重55~70kg的患者每日4片,体重71kg以上的患者每日5片,饭前1小时顿服。

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9),口服,每天一次,每次0.5mg。

1.3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效果,肝损伤发生率和肝功能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本次临床数据,采用x±s和例(n)、百分率(%)进行数量和计数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若两组数据计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则以P˂0.05表示。

二、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肝损伤发生率对比

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知,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P<0.05),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

表 1两组治疗效果,肝损伤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显著(n,%)

改善(n,%)

无效(n,%)

总有效率(n,%)

肝损伤发生率(n,%)

研究组

30

14(46.67%)

14(46.67%)

2(6.67%)

28(93.33%)

2(6.67%)

对照组

30

10(33.33%)

12(40.00%)

8(26.67%)

22(73.33%)

10(23.33%)

χ2

--

--

--

4.320

6.667

P

--

--

--

0.038

0.010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相比对照组,研究组AST、ALT、总胆红素水平升高(P<0.05)。

表2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

n

ALT(U/L)

AST(U/L)

总胆红素(u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0

150.28±24.65

188.27±42.94

128.65±12.36

158.64±30.64

30.28±6.94

49.52±4.53

对照组

30

152.94±25.07

159.94±39.82

129.83±13.41

131.58±29.84

31.02±7.01 

36.13±4.62 

t

0.435

2.779

0.431

3.635

2.779

11.888

P

0.665

0.007

0.668

0.001

0.007

0.000

三、讨论

目前针对患有结核的患者,至少需要用三种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往往会伤肝。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其发生率在药物性肝炎中居首位。30%至40%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特别是当与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合用时,肝损害的发生率可达40%以上[4],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死亡。年龄较大、长期饮酒和乙型或丙型肝炎感染史是抗结核治疗期间肝损伤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5]。因此,在抗结核治疗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如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改变治疗方案,给予保肝治疗,防止肝病恶化。对于同时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有抗病毒治疗的迹象,应使用抗病毒药物,并应同时或稍后进行抗结核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对照组,研究组各指标均较改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乙型肝炎再活化的发生率。恩替卡韦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用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减少肝脏炎症。恩替卡韦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通过磷酸化在体内形成活性三磷酸,与HBV聚合酶竞争细胞内脱氧鸟嘌呤三磷酸核苷,从而抑制HBV DNA的复制,并具有高效率、低耐药性和安全性的特点。恩替卡韦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起始步骤和HBV DNA的正链的合成。简而言之,恩替卡韦可以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周期的三个阶段发挥作用。它是2 '-脱氧鸟苷的碳环类似物,具有有效的抗病毒活性。此外,恩替卡韦对病毒突变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恩替卡韦在HBV感染中起保护作用,在HBV攻击下,恩替卡韦通过抑制MCM2的自噬和降解来抑制HBV的复制和转录,从而减轻肝脏损伤和抑制HBV感染过程。恩替卡韦也增加了HBV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敏感性。因此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预防性使用恩替卡韦可以降低肺结核中断治疗率,使肺结核患者可以完成全程的标准化方案治疗。

总而言之,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中,对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病毒效果明显,有效降低肝损伤发生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新华,唐慧京,黄成军,等.恩替卡韦治疗血清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预防抗痨治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效果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3, 26(4):516-519.

[2] 陈柳坚,朱吉生,占劲松,et al.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死亡的影响因素[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5):33-38.

[3] 齐聪幸,郭少华,范伟光,et al.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HBcrAg,HBV DNA,甲胎蛋白水平变化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3, 33(7):592-597.

[4] 周青,任静,袁婷,等.初治肺结核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3, 34(5):157-160.

[5] 钟剑秋,徐燕,徐敏.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泌体HBV-miR-3动态变化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J].肝脏, 2023, 28(9):104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