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急诊链式流程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1
/ 2

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急诊链式流程护理研究

苏小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  护师

摘  要:目的 分析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急诊链式流程护理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急诊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5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5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急诊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急诊链式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初步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以及抢救总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67.24%(P<0.05);观察组医生对护理流程各项指标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骨盆骨折大出血急救患者实施急诊链式流程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增加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骨盆骨折;大出血;急救;急诊链式流程护理

  骨盆由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是连接脊柱与下肢的完整闭合骨环[1]。骨盆骨折是外科常见的重大创伤,主要由高能量创伤引起,高空坠落、暴力撞击、挤压等是导致骨盆骨折的常见原因,易损伤到盆腔内动静脉血管、骨盆周围神经、血管及软组织,从而引起大出血现象,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率达11%~23%[2-3]。规范的护理流程配合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提高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急诊链式流程护理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救治程序的优化与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佳分配,从而缩短救治时间,稳定患者病情,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4-5]。现对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急诊链式流程护理要点及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急诊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16例患者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56例,坠落伤30例,挤压伤30;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92例,C型24例;出血量520~2200mL,平均(1300±420)mL。对照组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52±12.3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1.28±11.8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骨盆骨折影像学诊断标准[6]者;(2)临床资料齐全,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3)血红蛋白<90g/L者。

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治疗禁忌者;(2)患有恶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急诊常规护理,接诊后对患者实施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护理,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协助开展影像学诊断,遵医嘱进行辅助治疗与护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予以急诊链式流程护理,具体措施:(1)组建急诊链式流程护理小组:由操作技能娴熟、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根据骨盆骨折大出血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培训与考核。(2)护理起点:接诊第一时间启动护理小组,全面评估患者伤情,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和面色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告知医师。(3)抗休克护理:存在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于近心端大静脉位置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建立双静脉通道,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及时给予心电监护、供氧和保暖护理;建立绿色通道抽血化验,联系血库及时调配用血;双通道输血和补液,结合患者病情适当加压输入;遵医嘱给药,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状态、末梢循环变化、导尿管尿量、尿液颜色及性质变化等。(4)快速诊断护理:对患者进行快速创伤评估,协助骨科、影像科医生进行床旁X光片检查,确定骨盆骨折类型,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做好患者血压、脉搏等各项指标监测,并对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评估,问询患者顾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负性情绪。(5)急诊护理终端:为实施骨盆血管造影患者准备相关急救物品,协助造影操作人员完成造影检查;对动脉丛出血者,配合实施介入栓塞护理,静脉丛出血者实施骨盆填塞护理,及时处理穿刺部位渗血、渗液;做好合并腹腔、胸腔器官损伤患者的急诊手术准备。

1.3观察指标

1.3.1 抢救效率

    记录初步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抢救总时长。

1.3.2 抢救效果

     主要包括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和抢救总有效率。

1.3.3 护理满意度

     从医护合作度、护理流程合理性、护士应急反应、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团队协作等5个维度评价医生对急诊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每项10分,分值与护理满意度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次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比较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抢救效率

观察组初步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以及抢救总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1两组抢救效率指标比较±s

组别

初步判断

时间(s)

生命体征判断时间(min)

基本生命支持

抢救时间(min)

抢救总时长(min)

对照组(n=58)

10.52±2.11

5.76±1.82

14.33±1.68

79.62±7.31

观察组(n=58)

8.36±1.69

2.42±0.55

11.02±1.26

63.01±7.28

t

6.085

13.379

12.004

12.26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比较两组抢救效果

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6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 两组抢救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抢救成功

死亡

抢救总有效率

对照组(n=58)

39(67.24)

19(32.76)

39(67.24)

观察组(n=58)

54(93.10)

4(6.90)

54(93.10)

X2

12.202

P

0.0005

2.3比较两组医生对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医生对护理流程各项指标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两组医生对护理流程的满意度对比[n%]

组别

医护合作度

护理流程

合理性

护士应急

反应

急救护理

技术

护理团队

协作

对照组(n=58)

7.52±0.53

7.21±1.31

7.81±1.22

7.42±1.59

8.12±0.56

观察组(n=58)

8.92±0.33

9.08±0.78

9.23±1.10

9.24±0.74

9.36±0.31

t

17.077

9.341

6.583

7.903

14.75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3.1急诊链式流程护理可缩短急救总时长,提高急救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初步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以及抢救总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急诊链式流程护理能有效缩短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分析其原因,在于急诊链式流程护理组建有专业的护理小组,通过日常培训与考核促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流程和操作技能,使得接诊到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后能迅速反应,规范开展系统性的护理流程,显著提高抢救效率。

3.2 急诊链式流程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

    骨盆骨折大出血多合并有胸腔、腹腔及盆腔脏器器官损伤及血管、神经等的损伤,病情危急,救治不及时则会导致休克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急诊链式流程护理可增加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其原因在于,急诊链式流程护理中,护理人员能按照既定护理程序多患者实施快速诊断和护理干预等,显著提升整体抢救效率,为患者后续治疗争取到宝贵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小结

综上所述,应用急诊链式流程护理能显著提高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救效率,缩短抢救总时长,提高抢救成功率,且能提升医生对护理配合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冷闯.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采取急诊抢救链的意义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1):104-106.

[2]Jennifer E. Bake,Nicole L. Werner,Clay Cothren Burlew.Management of Pelvic Trauma[J].Surg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24,2(104):367-384.

[3]倪汉萍.“改良式”链式亲情护理在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护理的应用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21,35(01):72-75.

[4]何文海,林苹青,张晓莉.急诊护理中运用损伤控制理论(DCO)对骨盆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20,41(03):749-750.

[5]吴燕青.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