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伸展位止血法在静脉采血后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1
/ 1

臂伸展位止血法在静脉采血后的应用

王伟

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  102300

【摘要】目的:研究臂伸展位止血法在静脉采血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6月-2023年10月在门诊进行静脉采血的60例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结果:研究组出血、肿胀、淤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门诊静脉采血的患者,应用臂伸展位止血法,可以预防出血、肿胀、淤斑等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臂伸展位止血法;静脉采血;止血效果

    静脉采血是临床上经常应用的一种操作技术,在实际穿刺过程这种,如果采血后拔针按压方式不恰当,就会导致采血部位出现血肿、瘀斑、出血等情况,给采血者增加了痛苦程度,也会增加采血者的心理压力[1]。为了避免采血后上述情况的发生,减轻采血者的痛苦程度,采取有效的止血方式尤为重要。为此,文章中针对臂伸展位止血法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2年6月-2023年10月在门诊进行静脉采血的60例患者,对照组平均年龄(35.55±4.21)岁。研究组平均年龄(35.78±4.32)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屈肘按压止血法,穿刺完成后,应用单根棉签进行按压,棉签与穿刺点呈垂直状态,指导采血者屈肘夹紧棉签,棉签不能移动,按压5分钟。

研究组:应用臂伸展位止血法,拔针时护士用左手拿着棉签,棉签与血管呈平行状态,按压穿刺点上方,叮嘱采血者用拇指或者食指指腹按压棉签头部,用力垂直向肘后方按压,随后护士松开左手,告知患者不能移动棉签,也不要按揉穿刺部位,肘部始终保持伸展状态,按压5分钟后去除棉签。

1.3观察指标

拔针5分钟后,观察采血者针眼处出血、肿胀、淤斑发生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型指标通过例(n/%)进行表示、再通过x2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

  1. 结果

研究组出血、肿胀、淤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止血效果(n/%;例)

组别

出血

肿胀

淤斑

研究组(n=30)

2(6.67)

2(6.67)

1(3.33)

对照组(n=30)

8(26.67)

9(30.00)

7(23.33)

x2

1.3200

5.4545

5.1923

P

0.0376

0.0195

0.0226

3.讨论

    静脉采血主要是收集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相关检验,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常规操作,但是采血后按压方式的不当,会导致针眼处出现出血、肿胀、淤血等情况,静脉采血后形成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血液从静脉针口沿着穿刺针穿透皮下组织,流入到皮下,与穿刺点是否得到有效按压有着直接的关系[2]。对照组采用的是屈肘按压止血法,主要是靠肘关节弯曲,利用棉签的压力进行压迫止血,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屈肘时因为肌肉会牵扯到皮下组织,棉签受力不均匀也会偏离针眼,所以按压处可能会远离针眼,导致针眼处于开放状态,达不到按压止血的目的。同时,屈肘后针眼也不在视线范围内,极易被忽视,进而诱发穿刺点出现肿胀、出血、瘀斑等情况[3]。而研究组选用的是臂伸展位止血法,从抽血到止血整个过程中,肘部始终保持不动状态,棉签按压部位比较固定,不易移位,穿刺点的受力比较均匀,会直接按压采血对象的穿刺点,能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穿刺部位,直到按压结束,静脉针孔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按压。文章结果显示,研究组出血、肿胀、淤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降低静脉采血后血管内的压力,能够有效预防血液从血管针眼处渗漏的概率,继而预防皮下淤血的发生。对照组在屈肘时会阻碍肘部静脉血液回流,导致肘部静脉压力增加,血液就容易从针眼处渗出,导致采血后出现多种不良情况。而研究组采血后肘部始终处于伸展状态,采血侧肢体末梢静脉的压力比较低,会限制血液从针眼处渗出,继而避免穿刺点出血等情况发生,可以保护采血者皮肤与血管的完整性,能够减轻采血者的痛苦程度与心理压力[4]。但是,研究组患者仍然有出血、肿胀、淤斑情况的发生,认为可能与护士宣教不到位有关,这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尤为注意。

    综上,对于门诊静脉采血的患者,应用臂伸展位止血法,更易于操作,可以预防出血、肿胀、淤斑等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磊,赵丹阳,杨志远,等.新型推注式压缩纤维素止血装置在小型猪深部组织大出血急救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48(8):913-920.

[2]张乐,徐营,韩冰.静脉采血中快速小角度直刺法对减轻疼痛的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3,36(7):531-536.

[3]翁凤玉.静脉采血按压止血方法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1):125,134.

[4]岳美琼,张玲,谢俊,等.两种不同按压方法对静脉采血后止血效果的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