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进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2

结直肠癌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进展研究

范玲玲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结直肠癌发病隐匿,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使得患者在确诊后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临床心理干预可通过各种方法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从心理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心理护理;生活质量;进展研究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左右,是一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常伴有多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因此,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压力,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其家庭及社会功能。

1结直肠癌特征

1.1发病年龄年轻化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且发病率在男性高于女性。数据显示,在所有癌症中,结直肠癌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且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其中饮食因素占比最大。有研究指出,食物中摄入的微量元素中,硒和锌对结直肠癌有一定预防作用,这可能与硒和锌参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有关。

1.2病程发展缓慢

结直肠癌具有病程发展缓慢、无症状的特点,这也是其难以被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该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多与普通肠道疾病相混淆,在检查过程中也容易漏诊或误诊。但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并可在短期内发展为贫血、体重减轻等恶性表现。但由于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导致其临床诊断不及时。

1.3预后不佳

由于结直肠癌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易转移等特点,使得其预后较差。据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40%。而结直肠癌患者5年内的死亡率则高达70%~80%。

2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特点

癌症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强烈的不良刺激,可以引起各种程度的心理压力。大部分患者对癌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把癌症看成是死亡,沮丧地放弃治疗,再加上长期治疗后但疗效并不明显,这容易让患者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进而导致悲观情绪产生。患者对化疗、放疗、手术等不良反应的认知不足,特别是因造口改变患者原来的排便习惯,由隐秘的会阴处向腹腔转移,无法自主控制,患者很难接受这种变化。此外,肿瘤患者容易缺少情感支持,医务工作者和家庭陪伴者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缺少与患者的交流。因此,在临床上,患者比较常见的精神反应有焦虑、抑郁、恐惧、社会孤立等。

3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

所谓“不信则无信”,此处的“信”意为信赖、信任,良好的心态不但能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也能增加患者对治病的信心,只有患者对医生有足够的信心,患者才能配合的按时按量完成治疗,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疗效。心理护理还能调解医患矛盾,医患矛盾的发生一般都是患者埋怨医生不专业,也有患者会埋怨医生不了解自身需求。而患者与医生分歧的根源在于彼此间缺乏信任和理解。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医患双方对患者有更多的了解,降低冲突与误解,为患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心理护理有利于发挥医疗队伍的主动性。进步是基于对缺陷的纠正而取得的,当前的缺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医患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而非单纯的治疗和疾病的机器关系。因此必须在心理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提升治疗效能和价值。

4心理护理干预模式

临床心理干预可通过各种方式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不同心理干预模式对不同心理问题的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对疾病康复有一定影响。

4.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其是一种基于认知理论的干预模式,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过程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 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结直肠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积极作用。

4.2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运用肌肉的紧张与松弛来调节呼吸、控制精神的方法,能够消除精神紧张和不良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1]。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放松训练后,其焦虑、抑郁、疼痛、失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研究对56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干预后发现,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疼痛缓解率明显提高。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放松训练对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帮助,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4.3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日本医学博士森田正马在1915年提出的一种精神治疗方法,其主张人应该顺其自然,即不能过分追求主观的心理体验,应把精力集中在当前所做的事上,把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及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顺其自然地做好眼前的事,同时要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疗法能够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培养勇敢、自信等积极心态,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病苦”观念。森田疗法也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接受癌症治疗时,如果患者因为疼痛等产生恐惧心理时,可以采用“不作为”疗法。

4.4支持性表达团体心理护理

团体精神疗法起初是针对乳腺癌的转移性患者而设计的,但目前已在其它癌症患者中使用。该疗法是一种针对癌症患者生存、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最基本的群体心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的群体心理治疗中。有研究制定一套支持表达的团体治疗计划,其将认知行为、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目的是给患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充分表达、相互支持的平台,从而使患者能够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后,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问题、疾病症状等问题有很大改善,患者的自我形象改变,对癌症复发的恐惧减少[2]

4.5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社会干预方式,以电话或面授为主,使用短信、多媒体、 微信等媒介进行健康教育[3]。在结直肠癌的术前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了解术前的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另外有研究还发现,介入组结直肠癌患者对造口护理技巧的掌握水平从12天缩短为5天,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增加其自信心。在结直肠癌术后,有学者通过电话、短信、小组治疗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知识及心理引导,能使患者更好的自我管理,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总结

结直肠癌患者因其病情的特殊性,常会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同时心理护理干预还应注重个体化和多学科协作,以提高心理护理干预的整体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倪昕,李洁.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贵州医药,2023,47(12):1994-1995.

[2]刘秋贵,王靖,张航,等.基于ITHBC的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3,34(23):3473-3477.

[3]曾惠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连续化疗焦虑状态评估及心理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23,44(02):51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