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4

数字经济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王笑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城乡融合发展。本文基于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为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提出推进策略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乡融合;乡村数字化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1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规划指导”。数字经济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技术不仅赋能传统产业,还为农业、农村、农民等各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和乡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十四五”时期,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应用,推动了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并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平台化赋能产业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可以为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提供新途径。在农业发展方面,数字经济通过赋能农业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贯通,有机衔接了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创新了农业发展业态、扩大了发展空间、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增强了发展活力。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环境与时代框架,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又可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机遇与巨大空间。研究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厘清其理论逻辑、分析现实困境并提出政策建议,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意义重大。

2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

城乡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基本国情,统筹考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动力和引擎,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调整和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来看,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农村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而且也包括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及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2.1有利于打破城乡空间融合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化,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通道和机制不够完善,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模式并由此扩大了两者发展的差距。数字经济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在城乡之间构建起覆盖范围广、类型丰富多元、运行灵活快捷、受益群体多样的数字平台。如人才要素方面,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借助数字技术优势,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拓展学习培训通道,以灵活的方式、较低的成本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数字平台可以快速高效地收集和整合农村人才、城市人才的类型、需求等信息,形成丰富、准确和广阔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城乡人才信息快速精准匹配,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有效解决城乡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匹配精准度偏低等问题。技术要素方面,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农村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领域,乡村数字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数字鸿沟逐渐缩小。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96.8万个,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县县通5G”;截至2022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近15%。从土地要素赋能来看,运用遥感、地理监测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利于增强城乡土地规划合理性和提高集约利用率,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已有10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建设了宅基地数据库,增强了我国农村不同类型土地流转的有效性,加速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数据要素的融合。

2.2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数字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居民收入分配的内容、结构和方式。数字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赋能主要是通过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进而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来实现。数字技术在农村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必将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并较好地与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并催生出休闲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产业发展,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渠道和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农村居民总体收入,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方面,数字经济赋能作用的发挥,可以极大地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整合并逐渐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拓展,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人社”、线上公共法律与社会救助等服务不断向农村地区下沉覆盖,并在各区域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实现了较好连接,有效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和利用率,共享数字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较大程度上缩小了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差距。

2.3有利于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增强城乡经济融合力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构建数字生产力为城乡产业融合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数字经济赋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从广度、深度、精准度等层面进行衡量。广度方面,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发挥其优势打破不同行业、企业以及市场间的信息壁垒,挖掘、提炼大量生产者、市场上下游主体和消费者生产的有用信息,催生出跨界融合的新业态。这比较于依托传统技术范式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相同产业之间或不同产业之间通过要素交换、产业链延伸、提供配套服务等方式建立的产业融合,范围更广、融合度更高、韧性更强。如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中,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数智化升级,实现乡村产业集聚与跨界融合,以及生产端—物流端—销售端—服务端的全链升级,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的农业产业结构。深度方面,数字技术对城乡产业融合的赋能,不仅仅是对传统产业要素、流程、范式的局部调整和改造,而是通过应用新技术使产业内部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组合机理进行升级或者替换,并提高各要素、各环节等的技术效能,在提升各环节技术水平的同时从整体和长度上形成更紧密有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使相同产业不同环节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体甚至是“利益共同体”。精准度层面,数字技术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赋能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判断、提炼和匹配的基础上,而非人的主观推测或者臆断,更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因而在此基础上所推动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催生的新业态的精准度远远高于人的主观判断。

3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3.1城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城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制约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在内的诸多基础设施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后期维护等方面,城市远优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供给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且不同地区的农村不均衡等问题是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共性问题。同时,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普及率的提高主要是从整体而言的,不同地区的农村之间或同一地区农村内部不同项目的数字基础设施也存在不均衡现象。数字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其利用质量具有本质的区别,应从数字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使用效能等更深层面进行考量。

3.2乡村人才培育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青年人才流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乡村人才,又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还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数字经济深刻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数字专业人才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成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问题。数字经济时代,如果农村居民数字能力不足、参与数字经济程度不深,将深刻影响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就业空间和增收潜力,而且十分不利于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水平,阻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3.3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链衔接难度较大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在农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运用并不等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的数字化衔接。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的简单叠加并不能真正实现农村产业数字化,而是要数字经济在农村产业全产业各个阶段和过程真正发挥赋能作用,推进农村产业深层次变革,促进农村产业形成产业链或者集群化,甚至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产业模式。现实来看,在线销售和短视频平台带货等是当前我国农村产业与数字经济结合的普遍方式,尚未形成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数字产业管理模式。因此,大部分农村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处于数字经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基于这种基础建立起来的产业模式、产业业态难以与城市产业形成分工明确、衔接有效、联系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与实际成效。

3.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发展不均衡

教育数字化方面,农村与城市相比,中小学教师受教育程度、教师配置规模等均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学校数字教育存在对数字素养认识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中,非常熟悉“数字素养”概念的只有9%,有所了解但尚未掌握具体教育教学方法的约占50%;将近三成的学校缺乏数字素养专业教师,只有2.3%的教师教授信息技术专业。大部分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以单纯的基本技能为主,信息素养、交流协作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转化成教师的内在能力。数字医疗方面,由于资金、人力和技术等的限制,我国医疗数字化改革和服务,主要集中在县或以上以及医院,乡镇和村一级的医院或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服务情况极为不乐观,而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由此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的医疗数字化改革呈现出较大差异性;数字技能与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应用接受程度也远落后于城市居民。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线上预约挂号服务使用率低于城市居民14.1%,线上查询检验报告使用率比城市居民低12.1%。

4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策略

4.1推进“互联网+”农业,实现生产智能化

在数字经济时代,农业将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农业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智能控制和管理,提高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当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应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应用。其次,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推广应用二维码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此外,还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数字化改造。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开展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建设。

4.2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推进城乡双向流通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流通环节多,效率低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城乡物流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打造智慧物流体系,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城乡之间流通的畅通。

首先,依托智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共享等手段,打造智能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其次,加强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通过“互联网+”等模式将农产品需求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此外,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农村电商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产品“小、散、弱”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此外还应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加快建设乡镇配送站、村级物流服务点等农村物流体系节点。

4.3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数字技术既可以激活基层乡村自治组织的活力,也可以提升村民参与自治组织的能力。要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引导群众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要用好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村民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和文化生活,帮助村民更好地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要坚持党建引领、村民参与、多方共治,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要不断强化信息公开、网络安全和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4.4发展“互联网+”生活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与乡村在公共服务领域,既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又存在着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优势,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一是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力度推进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是整合乡村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在线教育平台进入农村市场。

三是积极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4.5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创新乡村产业业态

智能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可以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型产业业态。

一是建设智慧农业生产基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打造“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产品网络零售、定制销售等新业态发展。

三是推进智慧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共享农场、体验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社+公司”等生产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四是发展智慧乡村旅游。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乡村旅游大数据平台,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乡村旅游品牌价值。

4.6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农村电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既可以将农产品以更高效率销售出去,又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课程,培养乡村电商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仓储管理体系、冷链运输体系、线上线下营销网络,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同时,要加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和管理,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购物体验。此外,还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进行产业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集群。

4.7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进一步促进城乡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鼓励农村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加强乡村振兴领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二是提升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优化投入结构。

三是推进服务下沉。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镇、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优化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升农村地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是促进信息共享。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激发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云鹏,何叶荣.数字经济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农村创业活跃度的调节效应[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02):37-45.     

[2]林栋,王金秋.数字乡村建设、创新创业活跃度与农业经济韧性[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5):123-128.    

[3]张芳山,李露瑶,陈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林业经济,2024,46(03):78-96.DOI:10.13843/j.cnki.lyjj.20240520.002.    

[4]马骏.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论析[J].求索,2023,(02):119-129.    [5]王倩柔.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3,(23):58-60.

[6]崔凯.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实践道路与推动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9):192-198.   

[7]戈晶晶.共论数字城乡融合发展[J].中国信息界,2022,(04):53-57.   

[8] 张小瑛.“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22. 

[9]李昊翔.数字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J].浙江经济,2022,(02):48-49.   

[10]贺立龙,陈姝兴.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15(03):15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