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1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方法

杨华龙

    230819198806251910

摘要:当下建筑行业正以蓬勃的发展趋势在不断扩大与增强中,由于建筑工程建设规模的庞大性,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以致影响造价管理的因素较多,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至关重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进行造价管理以及控制,有助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方法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行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作为现代施工企业都应建立一套持之有效,适合自身的成本控制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要提高建设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发挥投资效益,就要在工程施工阶段加强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从而促进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1. 工程造价概述

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工程造价的控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还与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紧密相关,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施工阶段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質是对由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和工程投资这三个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的控制,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余部分,因此,工程造价的控制成为这个目标体系中的重心。工程造价组成主要由各个分项工程量清单总价、各个措施项目清单总价、其他项目清单总价、规费和税金这五部分组成,而综合单价是由人工劳动费用、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用、各项风险费用和工程利润组成。

2. 建筑工程施工造价中的问题分析

2.1 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法律体系

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法律体系,是建筑工程施工造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缺乏法律体系的规范与约束,就致使相应的施工造价工作无法可依、无法可循,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容易使相关工作进入误区。同时,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和修养,在日常的施工造价工作中,也难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2 相关施工造价控制观念落后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建筑工程施工造价还存有深深的计划经济烙印,相当一部分工作仍然按照定额统一指令性在进行。一些物资材料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一直处于静态中,没有随着市场变化而更新。同时经费的估算、决算等也经常出现分离,严重超额。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对于施工造价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形成施工造价控制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出相应的企划或决策,导致在工程中出现相关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3.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的方法

3.1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程序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会因工程变更而偏离于预定方向,所以科学控制工程变更是提升工程造价控制水平的重要环节。工程单位应当对建筑工程变更管理制度进行科学设置,并对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控制工作进行强化。通常来说施工单位提出工程更改,并由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然后通过业主批准后方可实行。

3.2 深入了解和把握工程进度

造价管理人员应当从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出发,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并对可能会引发造价进一步改变的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同时,还应当对建筑工程变更的原因和后期改造进行详细确认,进而保证获得完成准确的现场签证。在建筑工程施工工期延长的情况下,工程施工造价控制就会增加难度,这时工程人员可以物价指数为依据调整价格。

3.3 对签证保管工作进行强化

建筑工程的持续稳定运行与有效的签证保管工作息息相关,在工程施工中业主单位应当严格管理现场施工,并对施工方依据图纸施工进行严格监督,及时有效的控制变更洽商与现场签证。发生工程变更时,需有效完成相应的方案与财务核实工作,进而实现对项目费用的预算变化情况的充分掌握。此外,施工方应当对施工现场内容进行仔细记录,并对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进行强化,通过有效的工程验收记录进行结算编制工作。

3.4 对变更价款进行明确

工程人员应当根据标准程序进行变更价款的明确,并通过合理的工程变更价款确定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同时工程人员应当注意不同的合同文本对应的不同的处理程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是评价总投资和分项投资合理性和投资效益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别是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还可以促使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企业在建筑工程中,一定要树立施工造价控制的观念,制定出具体的控制方法,进而有效的确保建筑工程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峰.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158.

[2]高丽君.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居舍,2020,(01):131.

[3]竟昊.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J].才智,2013(28):292.

[4]岳冰.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山西建筑,2014,(15):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