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2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分析

彭凤

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手段开展分析讨论,包括强化预算管理、重视应收账款、丰富筹资渠道等,并提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包括健全资金应用结构、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实施资金动态监管等,以此推动国有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强化成本把控力度,保证资金流灵活,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切实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果,实现稳定发展。

关键词:应收账款;资金管理;预警机制;风险防控

引言: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明显放缓,许多企业都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企业采取的资金管理体系过于传统,没有结合市场形势、信息化时代特点,进行升级、变革与创新。部分企业对资金管理的风险认知不够清晰,导致资金利用率偏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为解决此类问题,笔者将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资金管理手段以及风险防范措施。

一、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手段

(一)强化预算管理

    国有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运营水平,保障资金的高效利用,提高资金收益。一方面,应落实预算管理,通过财务预算、资本预算,遵循责任制原则、有效性原则,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资金预算编制作为切入点,采用弹性预算法,以预算期间发生的业务量水平为依托,确定与之对应的费用数额,保证国有企业的所有开支费用得到准确反映。另一方面,要注重资金预算的执行,构建动态考核机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的监督,分析资金预算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借助全面、客观的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人员薪酬、资金预算体系调整建立联系。通过健全的资金审批机制,强化资金成本的控制力度,对资金开支实施签批管理,严格遵循既定流程,对未经批准的费用,坚决不予报销。以某国有企业为例,该企业以往的资金预算管理效果未达到预期,未充分考虑业务实施特征,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也缺少适用性。为解决此类问题,该公司最终决定,利用资金预算管理,进行资金过剩或短缺状况的预测与分析,实现资金的统筹规划,并进一步判断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为日后的现金流管理打下夯实基础。同时,为增强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调整了资金预算编制周期,以“周、月、年”为周期编制资金收支预算,细化预算名目,结合零基预算法,增强人员的投入-产出意识[1]

(二)重视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经营环节,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及时回收应收账款,不仅能够确保企业资金流充足,也能切实消除坏账的形成。为此,国有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客户的资金评估,做好数据总结与资料调查,掌握客户真实信用状况,明确客户盈利能力,对客户资信进行等级划分,并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赊销政策。确保资信良好的客户获取最大优惠,至于资信等级较低的客户则要做好赊销控制,并在签订合同时予以明确,一旦超过赊销额度,及时预警,从源头上消除坏账问题。同时,国有企业应动态监控应收账款风险,做好账龄分析,对预期应收账款,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通过商务谈判、公司函件,停工、停售、法律诉讼等方式催收维权。此外国有企业需进一步建立销售回款责任体系,防止销售人员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将收款作为考核指标,促进销售人员承担相应的岗位责任,保持良好的风险意识,第一时间进行账款回收。

(三)关注存货管理

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存货管理,可通过建立存货信息周报制度,充分利用集采平台优势,做到采购、销售、生产、财务等多部门联动,将存货水平压降至最低安全存量,减少资金占用。一方面应依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优化原材料采购数量和采购周期、合理、科学制定存货采购计划,完善储备期量标准,形成良性循环,防止新积压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及时、准确的向相关责任部门提供准确的存货信息,对不影响生产的存货,尽量实现零库存,减少资金积压;此外,国有企业应定期组织人员对库存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异常,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效降低库存。

(四)完善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需要以现实情况为依托,不断优化、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做好人员工作任务的划分,确保资金管理活动顺利开展,防止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的问题,细化各项控制指标,注重财务工作的总结,适当结合信息化手段,制定财务报表。实现海量财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并指派专人梳理资金来拿,掌握资金的具体流向,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口。

(五)扩展筹资渠道

    国有企业需要适当丰富资金筹集渠道,预测未来发展形势,确定融资规模,持续增强融资能力,采用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同时可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搭建“票据池”、供应链融资等,高效及时实现内部资金或票据调剂,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控制带息负债,降低财务费用。此外,国有企业也要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市场环境,打造更加健全的融资决策系统,确保内部资金充足

[2]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及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在资金申请时,做好预算计划,承担相应责任,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发展,记录资金的利用情况。设立专岗专人,负责资金监督审查,注重人员间的协调管理。并做好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开展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廉政会议,端正员工的思想态度,规范人员的操作行为,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机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资金奖励,激发人员工作热情,对表现不佳的人员给予适当惩戒,起到警醒作用。

(二)健全资金应用结构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在融投资过程中的资金风险,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改善资金应用架构,做好资金风险的识别与分析,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建立资金活动管理机制,利用组织管理,实现财务风险防控。合理配比资产负债,调整负债结构。一方面要对投资项目开展可行性分析,编制风险预案,了解资金的具体动向与实际用途,防止出现资金过度流失;做好数据的统计整理,若项目资金数额较高,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保证资金管理的可预见性。至于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的难题,则可通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创新融资方法,获取资金需求保障,比如与银行加强合作,为银行提供全面的经营数据,以此更科学的评估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三)打造风险预警机制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用于监测、预测组织财务风险的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潜在安全隐患,通过完善的指标体系、高效的预警模型,评估组织财务状况,搭配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当财务指标达到预警触发条件时,及时发出警示信号,由管理层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比如寻求外部融资、调整经营策略等。同时,国有企业还要打造资金流量表,动态掌握资金状态,分析社会经济形势,从事前、事中、事后,多个环节应对资金风险。在事前控制阶段,应评估风险机制的完善程度,考虑自身可承受的财务风险水平。在事中控制阶段,则要监督财务活动,预估潜在的风险隐患,及时调整财务项目。而在事后控制阶段,则要依照已经产生的资金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负面影响控制。

(四)落实资金监督制度

    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作用在于避免出现人员侵占资金,使管理者履行工作职能,保证资金效益最大化,协调企业发展过程面对的难题。国有企业应当成立审计机构,结合内控体系,对经营项目开展深入分析,注重审批流程,分类分级设置审批程序,强化资金收支的监管水平;规范管理企业银行账户,明确账户信息,定期清理低效无效账户。确保资金监管制度的保密性,未经授权不可对外泄露,对违反制度的人员给予严重警告,若情节严重,可采取降职、辞退[3]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手段,以及风险防范措施开展分析讨论,以此强化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资金的动态监管,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莎.基于价值链的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以A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23,(34):94-97.

[2]吴艳.刍议政府专项债券在国有企业资金运营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及账务核算[J].商讯,2023,(21):117-120.

[3]牛晓霜.探析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协同效应和融合策略[J].活力,2023,41(19):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