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隧道掌子面溜坍处置施工技术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浅谈隧道掌子面溜坍处置施工技术措施

颜玉平

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陕西宝鸡721000

摘要:通过对隧道掌子面溜塌处置施工,总结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溜塌时应遵循“安全第一、合理部署、快速处理”的总体原则,在开挖过程中实行“短进尺、勤量测、快封闭”施工控制技术措施,对掌子面施工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溜塌;反压回填;泵送管;监控量测

1.工程概况

某高原隧道属于构造削蚀高山地貌,相对高差在500~700m之间,地面坡角5~35°。

洞口地表上覆第四系全新坡洪积粗角砾土,下伏燕山期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体内原生节理发育,隧道最大埋深约500m。

本区为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地段之一,主构造方向大多呈北西向,并且南北向、东西向和北东向的构造亦很发育。受青藏高原构造挤压控制,最大主应力及物质流方向以N60°W,伴生近东西向(平行于线路走向)剪张性正断层,北西向与北东向共轭逆冲断层。东西南北交错的线性断裂构造组成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区内断层与褶皱共同构成测区北西向成块、成线的构造地貌。

2.溜塌特点

结合溜坍特点,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组织、合理部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组织均衡、快速处理;充分考虑的施工特点、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进行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做到各阶段、工序、工种间的有机衔接。

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国家、铁路总公司、行业等安全规章制度,抓住安全工作的重点、难点、关键环节,根据掌子面溜坍施工特点,实行责任、目标逐级分解,使安全工作变被动防预为主动控制,全面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3.设计情况

本循环开挖进尺为3m,掌子面原设计围岩为花岗岩,弱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实际开挖揭示围岩为花岗岩,强风化,掌子面不能自稳,掉块严重,掌子面无地下水发育,埋深约530m。

本段采用Ⅲa型复合式衬砌,二次衬砌采用C30素混凝土,初期支护采用8cm后C30高性能喷混凝土,拱部设置钢筋网片,规格为HPB300φ6,网格间距25×25cm,锚杆为L=2.5m低预应力涨壳式中空注浆锚杆,间距1.5×1.5m。

根据变更纪要,该段拱墙设置I14型钢钢架,纵向间距1.5m/榀,边墙增设φ6钢筋网,网格间距25×25cm。

4.现场施工情况

开挖揭示当前掌子面围岩为花岗岩,弱风化,主要呈灰白色,块状构造,围岩较完整~较破碎,岩盘较稳定,节理裂隙较发育,拱顶存在掉块风险。掌子面呈点滴状出水。围岩受节理切割拱顶岩体较破碎,存在掉块、坍塌风险较高,开挖临空后易发生掉块和溜坍。

出渣结束后,掌子面拱顶及左拱腰位置发生溜塌,溜塌后形成的塌腔沿隧道纵向长度约3m,自拱顶向右拱腰沿伸约4m,向拱顶延伸约3m,溜塌方量为36m³。

d2b11867137df46dcfb2fe92cec64f6c955c31b19177e8b82ec58535ce4a8a

掌子面掉块照片

5.处置措施

(1)掌子面暂停施工,对掌子面进行反压回填形成形成微台阶工作平台。

(2)反压回填完成后,对开挖轮廓线外空腔进行泵送混凝土回填;对掌子面进行注浆固结。

(3)掌子面超前支护采用Φ89中管棚间插φ42小导管注浆加固,中管棚及小导管每环25根,环向间距0.4m;中管棚纵向间距5.6m,单根长9m,小导管纵向间距2.4m,单根长4m。拱墙设置I18型钢钢架,纵向间距0.8m/榀;边墙增设φ6钢筋网,网格间距25cm×25cm。

6.施工步序

(1)反压回填

对掌子面进行反压回填,反压回填过程中安排专人在现场指挥,进行一边对掌子面反压回填一边修整工作平台,最终行成微台阶工作平台。

2fce6c7b8e7b1be6dc8764e0814f110cb9ad7716b9467ac51567560fe7afd2

掌子面反压回填照片

工作平台示意图

(2)预埋泵送管、泵送混凝土

工作平台修筑完成后,自初支面向空腔范围上方预埋2根混凝土泵送管,泵送管采用φ125mm钢管,打设泵送管孔时随时注意打设的速度,当出现突进情况时,表明上方穿过初支面进入空腔体。安装泵送管长度根据塌腔范围高度确定。一根泵送管与塌腔体上方围岩预留50cm,另外一根泵送管与塌腔体上方围岩预留5~10cm,泵送管仰角为50~60°。

泵送管安装完毕后,塌腔体采用送C20混凝土进行回填,泵送混凝土过程中,对塌腔体上方围岩预留50cm的泵送管进行泵送混凝土,当塌腔体上方围岩预留5~10cm的泵送管有混凝土流出时停止泵送混凝土。

泵送管、排气管预埋示意图

(3)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支护施工

参数:管棚采用φ89mm无缝钢管,长度9m,设于隧道拱部120°范围内,壁厚6mm,中心间距0.3m,外插角3~5°,纵向间距5.6m/环;管棚环向空隙间打设4.5m长φ42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0.3m,纵向循环长度2.4m/环,外插角3~4°,注浆采用1:0.8水泥净浆,注浆压力0.5~2.0Mpa。

作业:管棚钻孔打设采用ZY110B中铁装备管棚钻机钻进,使用φ115mm钻头,成孔φ118mm,打设时由薄弱区低位处向高位处隔孔跳打并及时注浆,并严格登记注浆压力、起止时间、注浆量,注浆机采用双液注浆机,可直观数显压力及流量等信息;管棚打设注浆完毕后进行超前小导管打设,采用多功能拱架安装机配合人工完成注浆。

中管棚构造示意图

小导管棚构造示意图

(4)溜塌段开挖、支护施工

溜塌段及掌子面后方20m围岩级别由Ⅲ级调整为Ⅳ2级,初期支护采用I18型钢钢架,纵向间距0.8m/榀;采用φ6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5cm×25cm;开挖工法由全断面法调整为微台阶法开挖,利用洞碴对掌子面进行反压回填,最终修整为微台阶工法的台阶高度和长度。

(5)施工注意事项

1)微台阶法开挖,对局部位置进行爆破,爆破时需控制一次同时起爆的炸药量,减少爆破震动对围岩的影响。

2)开挖时严格控制钻孔深度,掌子面可预留一定坡度,避免掌子面倒悬。

3)爆破后及时初喷围岩。初喷前可采用湿喷台车对围表面进行吹风除尘,确保初喷效果。

4)初期支护应及早封闭成环。

5)微台阶法施工时,上下台阶应同时钻孔起爆,并同时平行进行支护作业。

6)隧道施工应坚持“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严注浆”的原则。

7)每循环爆破开挖后,采用地质素描等方法评价掌子面稳定性,若不稳定,应采取掌子面缝补、掌子面加固等措施确保掌子面稳定。

8)初期支护设有钢架,仰拱开挖前必须完成锁脚锚杆(管)。

9)各施工工序间应注意互相保护,严格按照作业程序操作,避免施工机械对已完成的支护形成破环,以确保安全。

7.监控量测

(1)溜塌处理段围岩确定为Ⅳ级,开挖采用微台阶法开挖,监控量测点间距10m。

(2)监控量测过程中做好原始数据及分析记录,量测数据记录表包括测点名称、里程、埋设及初测时间、观测时间、当日及累计变形数值、变形速率以及作业、复核等内容。

(3)监控量测在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取。

(4)洞内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量测断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监控量测断面布置图

(5)拱顶下沉量测和水平净空相对变化量测采用相同的频率,按下表选取较高的量测频率: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序号

位移速度(mm/d)

距开挖面的距离(m)

监控量测频率

1

1~5

(1~2)B

1次/d

2

0.5~1

(1~2)B

1次/2d

3

0.2~0.5

(2~5)B

1次/2~3d

4

<0.2

>5B

1次/周

8.安全生产技术保证措施

(1)施工前首先对作业面进行检查,清除松动的岩石和喷射混凝土块。

(2)对洞内拱顶布置的测点定期观测,发现洞内位移值等于或大于允许位移值,以及洞内出现裂缝时,立即通知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待制订处理措施后再施工。

(3)喷射机械定机、定人、定岗,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坚持交接班检查制度,作好记录。

(4)喷射混凝土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具,并避免直接接触液体速凝剂,不慎接触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结语

综上所述,隧道掌子面溜坍处置施工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我国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隧道掌子面溜坍处置技术,为我国隧道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安茂平.Ⅵ级围岩隧道掌子面溜坍灾害处治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23,(11):164-166+186.

[2]李维瑞,张玉芳,李健,万军利,王臣,马贤杰.突涌水隧道掌子面开挖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2,18(S1):128-134.

[3]寇小勇,樊浩博,李芒原,郎志军,张家奎,高新强,郜现磊,朱正国.富水岩溶隧道掌子面安全岩柱厚度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4):10706-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