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学习中融入环境保护思想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在课堂学习中融入环境保护思想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黄伟健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

“平均数”作为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应突出其统计意义。学生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体会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理解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形成数据意识。

一、“平均数”在《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

《课标》在内容要求中强调:“探索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合理应用平均数,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学业水平要求: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提示:平均数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所具有的代表性,通过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表达总体的集中状况。例如某篮球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某地区玉米或水稻的平均亩产、某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也可以让学生经历收集体现社会发展或科技进步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情境导入,感知平均数的代表性

师:同学们,我校的毽球队非常历害,经常代表学校去各地比赛,而且取得相当好的成绩。我们班的同学平时也经常训练、比赛。下面是同学们在一次训练中一分钟踢毽球的成绩,看看是男生厉害还是女生厉害。(课件出示男、女生比赛总成绩。)

序号

姓名

成绩(个)

1

小李

35

2

小张

39

3

小林

46

4

小华

48

5

总成绩(个)

168

序号

姓名

成绩(个)

1

小华

32

2

小晴

43

3

小红

36

4

小捷

50

5

小文

34

总成绩(个)

195

男生踢毽子成绩                       女生踢毽子成绩

生:我认为是女生厉害,因为女生的总成绩更高。

生:我觉得不一定,因为男、女生的人数不同,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我觉得这样比不公平。

师:情况怎样,我们一起看看。如果要选择一个数平代表女生投篮的整体水平,你觉得先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我觉得选50比较合适,因为50是女生的最高水平。

生:我觉得不能选50,虽然有个50,但还有32、34把50拉低了。

2、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走进平均数的世界

1、学习新知,感知平均数的代表性

师:你们看,环保小队4人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空水瓶。

【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例1主题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横轴表示的是数量,纵轴是姓名。

生:收集最多的是15个,最少的是11个。

2、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

师: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就是使4个人收集的空水瓶的数量同样多。

(2)合作探究。

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空水瓶的数量同样多呢?想一想,试着解决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空水瓶。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的方法?

 

生:因为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可以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这样她们俩个都有13个。而小明收集了15个,小亮收集了11个,可以把小明的2个给小亮,这样他们都有13个了。

师:(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像这样,把多的空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空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作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把他们收集到的空水瓶的个数加起来,再除以4,(14+12+11+15)÷4=13(个)

师: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你们刚才的计算过程吗?

引导学生得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深入探究,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

师:“13”表示什么意思?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空水瓶的实际数量吗?先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13”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空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有的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数量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

2、思政升华,融入环境保护思想教育。

师:收集了哪么多空水瓶有什么用啊?

生:可以拿去卖啊!

生:可以回收。

师: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生:我们要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的地球才会更美。

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师:看来,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不仅能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也能应用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中。

3、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2】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小组内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两个队踢毽的成绩不公平,用平均数来比较才合适。

师:分别计算出男、女生两个队平均每人踢毽的个数。

生:

师:现在,男生队和女生队的平均成绩都知道了,你们说哪个队的成绩好?

生:女生队的成绩更好。

师小结:当两组同类数据的个数不同时,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合适。

三、课后反馈

课后,我对授课班级的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对6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基本情况如下:

1、学科知识学习

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9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60%以上的学生能沿用课堂中的例子阐述自己对平均数不同特性的理解。例如,有学生指出“踢毽子的个数的平均数”不可能是小数,又如,关于平均数的作用,学生提到“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对环保思想教育

课后对学生感受到的思想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于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进行垃圾分类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没有垃圾分类,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进入整个生态系统,污染水和土地,最终通过动植物影响人类健康。垃圾的产生是源于人们没有利用好资源,将自不用的资源当成垃圾抛弃,这种废弃资源的方式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损失都是不可以估计的。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加强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环保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凸显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骏  基于数学史的统计概念教学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张平 触摸概念的本质------基于数学史视角的“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9(1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