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理念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大思政理念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策略

麻惠娟

沈阳市回民中学 110003

【摘要】:在新时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帮助当代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与崇高信念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思政”课程理念应运而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同志针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中阶段,将“大思政”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成为一种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教学实践;新高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依托这一讲话精神,学术界凝练出了“大思政”的课程理念与教育格局。

利用思政课程帮助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大思政”理念下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育人路径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既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依托思政课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2]

一、普通高中“大思政”育人理念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在多主体、多部门的相互助力下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并将之“拧成一股教育合力绳”,全力拉动思政课教育成效的提升,进而促进思政课建设系统化、常态化、程序化构建思政课大格局[3]

(一)依托课题研究实现多元课程整合,凝练教学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破思政课单一课程体系与时间空间限制,形成政治、历史、语文、艺术四个门类多元一体主题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机制,真正将大思政育人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整体核心素养和价值素养。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可以凝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教学主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与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4]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中华传统文化研讨”更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的重点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作为一个重点单元进行阐述。高中历史课程选择性必修三则是利用整本教材呈现“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模块内容,其中第一单元则重点讲述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世界意义。在艺术课程中,《国之瑰宝——京剧》在众多音乐鉴赏课中地位十分突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高中语文、政治、历史、艺术等课程中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四大学科相融合,实践“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核心主题,更是通过“大思政”课程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贯穿文化活动的展演中,重视各民族传统诗词、歌曲、舞蹈等媒介的文化叙事功能,拓宽载体运用的教育活化方式”。[5]“大思政”理念要求全过程育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就是将课堂中的知识以具体的行动展现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这也是践行“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表现。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推广普及民族文化知识的巡展活动,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关怀等内容,增进学生对“五个认同”的理解与认识。利用校园艺术节展示各民族特色音乐与舞蹈,让学生们感受多民族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开展校外文化基地研学活动,针对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空间,更为学生视野的打开,情怀的升华提供了有力支撑。辽宁省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沈阳故宫还是承载红色革命文化的辽宁“六地”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思政教育资源。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而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同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实现伟大复兴梦的有力支撑。通过开展研学活动,思政教师和历史教师都可以承担起讲解员的任务,给学生不一样的思政体验,进一步扩展了“大思政”育人理念的实践空间。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阵地。

校园文化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大思政”教育格局要求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学生们除了课堂以外驻足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校园。打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体现。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展板、主题文化墙、多媒体电子屏等多种载体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方面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宣传的同时借助艺术设计凸显“以美育人”,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

大思政育人模式图示:

 

 

 

 

 

 

 

 

 

 

二、普通高中实践“大思政”育人理念的启示与反思

以多元课程教学资源是实践“大思政”育人理念的高效途径。这不仅需要学校提供持续的政策与科研支持,积极调动起各个教研组的研究氛围,更需要思政教师努力钻研,打开教学视野,坚定地实践“大思政”育人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学科差异所产生的问题或因高考教学压力产生教学内容与形式冲突时,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统筹协调,将“大思政”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价值引领,其教育地位十分突出。普通高中利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的思政课程实践这一主题教育是有效方式但不是唯一途径,学校的教育、科研、德育等部门仍需继续加强合作与探讨,不断丰富育人方式,帮助学生牢牢守住思想阵地,为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09(01).

[2]詹小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2.

[3]王阳,任凤琴 新时代大思政课程推动路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08(62).

[4]邱伟、卢金慧 浅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5]詹小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6.

作者简介:麻惠娟(1986.09—)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沈阳市回民中学历史教师 民族事务办公室主任

通讯方式:15241824695   邮箱:8383251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