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应用研究

赵彦武

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35200

摘要:在小麦高产栽培的实践中,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措施,来高效地防控病虫害,从而显著提升小麦的产出量和品质。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人民对粮食的需求也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小麦产量的提升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作用,再阐述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植物保护技术;小麦;高产栽培

前言:近年来,生物科技的迅猛进步使得小麦研究的焦点转移至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培育与保护高产小麦。在这一过程中,植物保护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小麦的防治和预防措施减少了病虫害的侵袭力度,降低由此带来的产量损失,进而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遏制小麦病虫草害的蔓延,还有助于小麦产量的稳定提升和质量的持续优化,满足我国当前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一、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作用

植物保护技术综合采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以及物理手段,来有效控制并预防小麦的病虫害问题。举例来说,除草剂的应用显著减少了杂草对小麦生长的竞争压力,优化了小麦的生长环境和营养吸收能力。另外技术人员通过应用系统性多组分真菌药剂,不仅提升了小麦的产量,还改善了小麦的品质。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植保技术通过精细的土壤管理和科学的水分调控,改善了小麦的生长条件。研究显示,应用现代化的植保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比如农民在实施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后,小麦的理论产量达到了635 kg/亩,相比之下,传统用药区的理论产量仅为510 kg/亩。此外,植保技术还能实现“双减”目标,即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的同时保持或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植保技术提升小麦产量,农民需要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以萧县为例,我们通过总结现代化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经验,提出加强宣传并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旨在推动小麦种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应用

1、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控策略涵盖了品种选择与布局、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健康栽培方法、物理诱捕技术、生态管理手段以及化学控制方法等,一个全方位且综合的防控方案不可或缺的是它需要不同技术手段的协同作用。为了保障小麦食品的安全和营养,研究人员深入探索和研究了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减少病虫害的侵害,来全面提升小麦的整体质量。

例如,常见的小麦锈病俗称“黄疸”,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其中以条锈危害最重。针对这一问题,农民可以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当病叶率达1%时,农民或者技术人员可以喷洒保护剂,如喷波美0.5度石硫合剂,以防病菌大量侵入;若病叶率增高,则可喷施4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或200-250倍敌锈钠或敌锈酸等,每亩喷50千克药液,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还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时,赤霉病就有可能发生。针对赤霉病,农民可以选用抗(耐)病品种,在小麦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此外还要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在防治赤霉病时,抓住有利时机,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预防(见花打药),农民防治小麦赤霉病可选择对赤霉病防效好、控毒效果强,且兼治白粉病、锈病等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叶菌唑、戊唑·醚菌酯、氰烯·己唑醇等,或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等单剂与三唑类药剂混用。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若小麦扬花期遇连续阴雨,于第一次施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预防,选择雨停间隙或抢在雨前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用药时用好机械,推广使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执行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亩用水量1.5~3升、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5~3米、飞行速度小于6米/秒,新机型可适当调整)。采用系统平台监管和人工实地监管相结合,提高防控作业质量。

针对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具体探讨和应用相应的种植技术,并对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细致研究,以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病虫害的防治并不是单一的技术操作,而是需要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和环境条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2、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是植保方法的主要措施,农民要在最适合种植小麦的季节播种,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播种后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和发生不同的病虫害进行还要进行喷药防治。在喷药防治的过程中,应注意喷药时间的选择,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点-11点、下午4点以后喷洒,每亩喷洒量不得少于30千克水,要喷洒均匀,尤其要喷洒到下部叶片,喷洒后6小时内遇到下雨,还要进行补喷。当小麦进入整个生育阶段的最后一个进程,扬花灌浆。小麦的扬花灌浆期是小麦生产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产量的提升的最后攻坚阶段,小麦齐穗后3天左右,小麦开始扬花,当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即进入小麦的扬花期,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

半冬性小麦为喜凉作物,生育期间要求凉爽的气候条件,尤其在籽粒灌浆阶段,其灌浆时间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大。研究表明,冬小麦抽穗扬花要求温度不能低于9℃,最适温度在18℃~20℃,最高温度 30℃。若温度长时间在 9℃以下或 30℃以上,都会引起花粉败育,导致不能正常开花授粉而形成不孕小穗。小麦灌浆期的适宜温度在 18℃~22℃,正常灌浆的下限温度在12℃~14℃,上限温度在 26℃~28℃, 如果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会出现干热风天气,而提早结束灌浆,形成青枯逼熟,导致千粒重降低。

红谷拉斯作为重要的胁迫激素和逆境信号分子用于抵抗高温热害对植物的胁迫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水平的红谷拉斯不仅能调控植物体内一系列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恢复正常的细胞活性和生理活性。在小麦的灌浆期喷施高剂量的红谷拉斯,通过不规则地关闭叶片的气孔,减少水分的散失,让小麦体内的水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小麦植株体内的各项生理生化反应,抵抗高温,防止叶片早衰,让籽粒灌浆更加饱满,千粒重更高。

结语:

在小麦高产的实践中,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展现出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袤的发展潜力。面向未来,研究人员应持续深入探索这些技术的最佳实施方案,以期构建更为高效且环保的小麦生产模式,加大这些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教育培训也是提升整个行业对其认可度和应用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吉芳.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应用探究[J].新农民, 2020(6):1.

[2]付国民.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探究[J].农家科技:中旬刊, 2021, 000(004):P.30-30.

[3]安淑刚,刘敢,崔军军,等.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应用[J].新农业, 2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