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影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疗效果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不同影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疗效果对比分析

张正勇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 江苏 镇江 212001

摘要:目的:探究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间即2023.1-2023.12,样本抽取院内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明确,数量共计90例,患者需在CTA检查的同周内进行增强扫描检查,进行检查结果分析。结果:CTA诊断符合率较高,尤其是在大脑前动、脉椎动脉、颈动脉段、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方面,诊断符合率达100.00%,而在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等方面诊断符合率超过90%。诊断动脉瘤特征参数CTA与增强扫描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就是颅脑内动脉分支处或是交叉点部位出现的血管扩张,可能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危及患者生命,鉴于颅内动脉瘤的隐匿性和复杂性,需科学选择诊断方式。CTA、MRA均为诊断常用方式,但因所用技术不同,即患者个体差异,临床诊断效果存在较大区别[1]。鉴于此,选择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探究CTA的临床运用价值。

1研究背景及方法

1.1背景信息

研究时间:2023.1-2023.12,来源:抽取院内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明确,数量共计90例。详情:男患者计51例,占比例51.52%(51/90),女患者计39例,占比例48.48%(39/90),年龄于20-77岁之间,均数求取后(43.62±2.18)岁,体质量统计18.98—27.78kg/m2,均数求取后(43.62±2.18)kg/m2,其中病理学诊断检出90例患者中存在102枚动脉瘤,基础疾病统计:糖尿病患者计有22例、高血压患者计有39例、高血脂患者计有25例、冠心病患者计有4例。

1.2方法

增强扫描,即:采用国产的联影64排CT机开展扫描工作,主要的扫描参数涉及:层厚设定参数1.25mm,重建间隔设定参数1mm,螺距设定参数1,120Kv、200mAs、FOV设定参数为20cm。造影剂选用优维显,在进行注射对比剂后的lOs后开始检测,扫描的间隔时间值为2s,扫描总时长值为lOs,扫描范围需从颈椎根部一直延伸至颅顶。

CTA检查,即:选择国产的联影64排CT实施扫描,需由颅底至颅顶开展,设定管电压参数:80-140kV,设定管电流参数:120—200mA,设定重建厚度参数:1.0mm,扫描间隔参数:0.625s,矩阵参数:512×512。在扫描过程中,通过肘部的正中静脉注射欧乃派克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5ml/s,剂量为100ml。扫描数据将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并以最大密度投影,随后借助重建技术进行脑动脉影像的全面重现。

1.3观察指标

1.3.1诊断率

将病理学诊断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动脉瘤数符合率。

1.3.2诊断动脉瘤特征参数

在DICOM文件加载至查看器软件中,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测量,参数涉及:瘤颈宽度、最大宽度、最长直径。

1.4统计学分析

分析软件:SPSS26.0,计数资料表述、检验:n/%、卡方,计量资料表述、检验:()、t。2组数据存在差异:P<0.05。

2结果

2.1诊断动脉瘤数符合率

CTA诊断符合率较高,对于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诊断符合率达100.00%,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诊断符合率超过90%,详情如表1。

表1诊断动脉瘤数符合率[n(%)]

部位分布

增强扫描检查(例)

CTA检查(例)

符合率(%)

前交通动脉

21

22

95.45

后交通动脉

29

31

93.55

大脑中动脉

14

15

3.995

大脑后动脉

9

9

93.33

大脑前动脉

6

6

100.00

基底动脉

3

3

100.00

眼动脉

3

4

75.00

颈动脉段

3

3

100.00

椎动脉

3

3

100.00

海绵窦段动脉

3

4

75.00

小脑后下动脉

2

2

100.00

合计

96

102

94.12

2.2诊断动脉瘤特征参数

诊断动脉瘤特征参数无差异(P>0.05),详情如表2。

表2:诊断动脉瘤特征参数对比(,mm)

组别

n

动脉瘤数

瘤颈

最宽径

最长径

增强扫描

90

102

3.36±0.87

4.96±0.98

5.42±1.26

CTA

90

96

3.47±0.86

5.11±1.01

5.72±1.31

T

--

--

0.853

1.011

1.566

P

--

--

0.197

0.157

0.060

3讨论

颅内动脉瘤作为血管壁的先天性疾病,通常位于动脉的分叉部位是潜在的致命疾病,如果瘤体破裂,血液就可能流入周围组织,引起严重的出血状况,为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威胁,需尽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2]

研究显示:CTA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CTA作为先进的成像技术,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处理,生成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可辅助临床疾病的有效诊断,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治中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和动脉瘤的细节,便于医生准确定位和识别动脉瘤,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决策,同时CTA的三维重建功能,可生成三维图像,展示动脉瘤在不同角度下的形态和位置,基于此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动脉瘤的特征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判断其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此外CTA作为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患者对其接受度较高,可提高诊断配合度

[3-4]

总之,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朱鹏博.DSA与CT/CTA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19):64-66.

[2]沈玉萍,洪志辉,徐洁.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与DSA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02):65-69.

[3]李鹤,杨新焕. 64排螺旋CTA和3.0T MRA对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比较[J]. 临床医学工程,2023,30(1):29-30.

[4]单海静,叶立瓯,王晓丹. 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J]. 浙江创伤外科,2022,27(5):9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