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联合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的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研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联合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的护理效果

李海燕  赵生莲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 青海西宁 811600)

【摘要】目的:探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联合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0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2023.1~2023.8期间治疗),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的98.00%比对照组的86.00%更高(P<0.05)。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护理可促使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药穴位贴敷;隔姜灸;常规护理;临床疗效

胃脘痛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西医学的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症、急慢性胃炎等均属于该病,脾胃虚寒型是胃脘痛常见分型之一,该病对患者造成的困扰较大,故需及早治疗和护理[1]。以往采取的常规护理效果欠佳,需选择别的护理。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密切相关,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中医护理方案不仅疗效确切,同时安全性高。穴位贴敷和隔姜灸是中医常见的两种外治疗法,其中穴位贴敷可通过中药刺激患者特定穴位而有效调节气机,并可发挥良好的散寒止痛、活血祛瘀功效,隔姜灸可发挥良好的调和营卫、祛瘀活血作用[2]。本研究即探讨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联合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的护理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的10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2023.1~2023.8期间治疗),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0~68岁,平均44.87±8.13岁)和研究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0~69岁,平均44.09±8.26岁)。两组资料P>0.05,可比。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为患者提供相应治疗,治疗期间加强用药护理,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向其讲解关于疾病和治疗的各方面知识,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养成良好习惯,并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的护理,穴位贴敷:将吴茱萸粉6g与少量生姜汁揉搓成约1cm×1cm的小丸,药丸放置在贴敷片上,贴敷于患者气海穴、中脘穴,贴敷4h,共贴敷2周;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0.2~0.3mm的片状,置于患者神阙穴、中脘穴上方,然后在上部将锥形艾柱点燃,1次/d,艾灸两周;并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掌握穴位贴敷和隔姜灸的时间,每次穴位贴敷后用清水将皮肤洗干净,并涂抹抗过敏药膏,隔姜灸期间,告知患者保持平卧位,不随意对体位进行更改,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若有不适停止艾灸,并避免艾灰脱落烫伤患者皮肤,告知患者治疗结束后避免立即吹风和洗澡,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告知患者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少食发物,多进食健脾暖胃的食物,如大枣、山药、茯苓等。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患者症状消失,胃脘痛积分降低超过90%为显效;症状减轻,胃脘痛积分下降50%~89%为有效;未满足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P<0.05为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总有效率:研究组的98.00%比对照组的86.00%更高(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29(58.00%)

14(28.00%)

7(14.00%)

43/50(86.00%)

研究组

50

38(76.00%)

11(22.00%)

1(2.00%)

49/50(98.00%)

χ2

-

3.664

0.480

4.891

4.891

P

-

0.056

0.488

0.027

0.027

3讨论

中医将胃脘痛又称为“心痛”、“心腹痛”、“心下痛”,中医认为该病由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外邪犯胃、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等导致气机失畅、胃失所养而引起,中医根据辨证分型将该病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气犯胃、寒邪犯胃、宿食停滞、胃热、胃阴虚、瘀血停滞等类型,其中脾胃虚寒型十分常见,中医认为该型的病机为脾肾阳虚、寒自内生,认为该病的治疗和护理应以温胃健脾、散寒止痛为主[4]。以往采取的西医常规护理效果欠佳,需选择其他护理。中药穴位贴敷是指在特定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该方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发挥显著有效的药理作用,本次研究贴敷药物选取的是姜汁和吴茱萸,姜汁可发汗解表、温中祛寒,吴茱萸可散寒止痛、降逆助阳,贴敷于气海穴可调理气机、益气助阳,中脘穴可和胃健脾、调理腑气、降逆止呕、调节气血。

隔姜灸是指隔着姜片进行艾灸的方法,该方法能通过艾灸和姜产生双重温热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散寒止痛、温中祛湿、扶正祛邪、行气活血、补益脾胃等作用,并能通过穴位、经络调节全身器官功能,同时该方法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5]。该方法联合中药贴敷以及护理能进一步提升疗效。本结果显示,总有效率:研究组的98.00%比对照组的86.00%更高(P<0.05),可见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护理是有效的,分析原因可能与这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散寒止痛、温胃健脾功效有关。

综上所述,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护理可促使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该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惠生,周华红,危椠罡等.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效果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 13 (23): 149-154.

[2]缪月红.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 (37): 102+110.

[3]王景平,李董,张英,等.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 6(1):69-71.

[4]刘永芳,邵惠敏.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20, 28(14):62-64.

[5]刘丽英.腹部穴位按摩及隔姜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20(10):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