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你的宝贵听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如何保护你的宝贵听力

马玲娟

  隆安县人民医院

听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让我们能够聆听大自然的和谐之声,感受人际交流的温暖,以及欣赏美妙的音乐。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噪声、不良生活习惯、耳部疾病等原因,许多人的听力正在逐渐受损。因此,了解并实践保护听力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一起来认识耳朵

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之一。它位于头部两侧,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1、外耳是可见的部分,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可以捕捉声音并将其引导到外耳道中。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管道,它通过振动将声音传递到中耳。

2、中耳位于鼓膜后面,包括鼓室和三个小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当声波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时,鼓膜会振动,进而使三个小骨头振动。这些振动通过鼓室传递到内耳。

3、内耳位于头骨内部,由迷路和耳蜗组成。迷路是一个含有平衡器官的复杂结构,负责维持平衡。耳蜗是听觉的主要部分,其中包含感受声音的感觉细胞。当振动通过中耳传递到内耳时,感觉细胞会产生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我们才能感知到声音。

二、什么是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的听觉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听力功能。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疾病感染、药物副作用、噪音暴露、外伤等。

三、听力损失的种类

1、一类,感音神经性耳聋,人耳耳蜗及其之后的听觉系统障碍形成的耳聋统称为神经性耳聋。它包括:先天性听力损失;各种耳毒性药物中毒引起的耳聋;各种疾病或疾病后遗症引起的耳聋;突发性耳聋;剧烈震动、打击、外伤造成的耳聋。

2、第二类,传导性耳聋,人耳耳蜗以前的听觉系统障碍形成的耳聋统称为传导性耳聋。它包括;各种中耳炎造成的听力损失;外耳及耳道先天畸形;各种原因的听骨链障碍造成的听力损失;二道栓塞等。

3、第三类,混合型耳聋,既有感音神经性聋又有传导性聋造成的听力损失,称为混合型耳聋。很多情况下外伤或疾病都会导致混合型耳聋。无论是先天的的,还是后天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听力损失,在听力学方面将听力损失划分为上述三类。

但在临床医学上划分就更细一些。发生于外耳、中耳及迷路骨性包囊的耳聋称为传导性聋;发生于内耳的耳聋称为感音性聋;发生于螺旋神经节、听神经干段的耳聋称神经性耳聋;发生于蜗神经核以上到听觉皮层病变的耳聋称中枢性聋。由于内耳以上病变不能丛纯音听力图上加以区分,故听力学上统称为感音神经性聋。

四、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

尽管听力损失已经成为影响全球人口的常见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1、噪声:鞭炮声、射击声、音响声等持续时间短但响度很大的急性噪声,车间工地噪声、长时间通话、长时间在地铁等环境使用耳机等响度不大但接触时间长的慢性噪声,都是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的罪魁祸首。尽量避免出现在噪声损害的场景是降低噪声性耳聋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可避免的情况,也应当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佩戴降噪耳罩等。

2、耳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抗疟药、抗恶性肿瘤类药物都有可能对某些特殊敏感人群造成耳毒性的听力损失。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或避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对于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的敏感人群,应当严格禁止耳毒性药物的使用。

3、耳部外伤及炎症:耳部外伤引起外耳、中耳甚至内耳的损伤,累及鼓膜的外耳道炎、各种类型的中耳炎、内耳感染都可以导致听力的下降。我们应当尽可能保护好耳朵免受外伤,不慎受伤后及时就医,避免进一步的听力影响。不要用棉签以及挖耳勺等硬物频繁掏耳朵,避免因此而导致耵聍栓塞、外耳损伤及炎症反应。在发现耳部不适,如耳朵痒、流脓流水、耳朵痛、耳鸣等情况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炎症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4、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熬夜、过度的抽烟酗酒都容易导致内耳的损伤,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听力下降的重要一环。

5、此外,目前认为,慢性病也被认为与听力损失相关,在诸多慢性病当中,高血压被认为是导致听力下降最多见的高危风险因素之一。

五、如何预防听力损失?

保护耳朵,预防听力损失,从生活细节开始

1、避免暴露于高强度噪声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空间,有些声音大,有些声音小。而我们的耳朵比较脆弱,怕大声。长期暴露于高强度的声音下,易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所幸的是,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建议:

(1)日常生活中,了解所处的环境中有哪些大于85dB以上的有害噪声,远离它;

(2)如果必须暴露于大声下,应佩戴防护设备,例如防噪声耳塞;

(3)戴耳机听音乐遵循“60-60原则”,即播放设备音量不超过60%,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

(4)尽量不要在地铁、公交车等嘈杂环境下戴耳机聆听,以免音量不自觉开大而伤耳,或者尽可能选择降噪耳机。

2、戒烟戒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收紧血管,减少内耳中听毛细胞赖以生存的氧气,损伤听毛细胞。此外,尼古丁还会影响听觉神经中的神经递质,抑制大脑处理声音的过程。同样,过多酒精会使血液变得稀薄,这会限制听毛细胞氧气量的吸收,导致它们因窒息而死亡,且无法恢复,带来不可逆听力损失。且酒精上达大脑后,会毒害神经元,大脑中负责将听觉信号转换为有意义声音的听觉皮层部分同样会遭受重创。

3、起居有常,适当锻炼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是时下流行的一款游戏中的话。很多玩家为了能够“吃鸡”,熬夜打游戏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有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的人会出现耳鸣、眩晕,且伴随听力下降的风险。熬夜,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会阻碍内耳血液供应,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导致突发性耳聋。锻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益处多多,其中也包括听力健康。这是因为,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包括内耳血液流动。内耳中负责将收集的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听毛细胞,其活动依赖于内耳充足的血液流量,故运动间接有助于内耳毛细胞的活动。保护耳朵,从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开始。

4、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它对于保护听力也有重要作用,因为一些营养素可以改善内耳血液循环,保护内耳毛细胞和听神经,预防或延缓听力损失或耳鸣,如:

(1)维生素A、C、E等可以抵抗自由基对内耳的损伤;

(2)锌、镁、钾等可以调节内耳液压和电位;

(3)叶酸、维生素B12等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等。

因此,为了保护听力,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奶制品、坚果、水果、蔬菜等。

5、定期检查

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如有进行性听力下降的耳聋患者,比如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梅尼埃病、老年性听力退行性变等,或者职业暴露于高噪音的人群更应该注重听力的随访,加强听力检查的频率

6、其他

除了上述,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因素也会造成听力下降,规避这些很重要。例如频繁掏耳朵,可能导致外耳道擦伤、瘙痒、感染,甚至鼓膜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例如慢性病管理不佳。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如果基础疾病控制不好,会对听力产生一定的危害。例如耳毒性药物。很多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损害,包括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拉霉素)、一些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以及一些利尿药物等。谨慎自服药,遵医嘱用药很重要。

结束语

听力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它。通过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噪声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定期体检,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的听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为自己的听力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