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服务对老年居家慢性伤口患者疼痛、自护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5
/ 2

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服务对老年居家慢性伤口患者疼痛、自护能力的影响

顾春花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伤口护理门诊 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服务在老年居家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参与研究的40例老年慢性伤口患者为我院于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所收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n=20),观察组(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n=20)。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自护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居家慢性伤口患者行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服务,能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升自护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协同护理服务;老年;居家;慢性伤口

慢性伤口是指无法通过正常三期愈合,而持续处于炎症状态的伤口。常见的慢性伤口包括静脉性溃疡、动脉性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等,病情迁延,治疗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显著[1]。老年群体因机能退化,皮肤伤口问题更加突出,慢性伤口发生率更高。研究指出,提升老年慢性伤口患者的认知程度以及自护能力,有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属于网络时代,借助互联网开展延续护理也成为医院开展院外护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我院试验性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对其在老年居家慢性伤口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2年1月-2023年12月搜集40例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开展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n=20)、观察组(n=20)。对照组男、女依次为12例、8例。年龄60-87(70.12±2.12)岁。病程30-63(38.19±2.21)d。观察组男、女依次为11例、9例。年龄为61-88(71.10±2.02)岁。病程32-66(39.18±2.15)d。性别、年龄、病程等个体基本资料的组间对比没有显著差别(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

(1)院内检查证实为慢性伤口;(2)年龄在60岁以上;(3)患者、家属具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技能;(4)患者、家属知情。

1.2.2排除标准

(1)精神、交流、智力、视听异常;(2)恶性肿瘤;(3)非慢性伤口;(4)全身或局部感染。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定期更换伤口敷料,普及慢性伤口的发生原因、危害性、注意事项、防控措施等,并教会患者处置伤口。出院后每个月定期以电话随访的形式对患者伤口进行指导。

观察组行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

(1)互联网伤口护理

组建互联网伤口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专科护士(n=3)、护士长(n=1)。围绕慢性伤口护理内容查阅检索相关资料,制作护理PPT、视频等。借助微信平台、云诊室开展远程伤口护理和指导,开展伤口模拟护理,教会患者合理处理伤口。经微信平台上传特殊伤口图片,指导患者对伤口进行评估、护理,必要情况下借助远程通话进行指导。换药期间若患者发生异常,可借助云诊室指导患者进行操作。通过微信介绍特殊慢性伤口护理的成功案例,并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提升患者依从性、康复信心。

(2)协同护理

引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伤口护理工作,予以患者督促、管理。告知患者采用拍照的方式对伤口、渗液情况、敷料固定、愈合情况进行记录,方便医师及时调整换药频率。每日通过微信上传伤口状态,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并指导患者作息、饮食。告知患者在微信群内互相督促以及鼓励,护理人员依据聊天情况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每周一通过微信上传关于慢性伤口的相关知识,每个月开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组织患者开展面对面交流、护理经验分享、慢性伤口相关护理知识分享,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两组干预周期均为2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疼痛

干预前、后依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疼痛症状进行评价,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则患者疼痛症状越严重。

(2)自护能力

干预前、后依次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患者自护能力进行评价,含自我概念、自我责任、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等计分项目,共43条目,总分为172分,分值越高则患者自护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由SPSS23.0软件进行运算,将计数数据表示为n和%,组间以X2检验展开对比,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表示为x±s,行t检验, 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20

3.18±0.24

0.96±0.12*

对照组

20

3.17±0.22

1.17±0.14*

t

0.137

5.093

P

0.892

<0.001

*表示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20

76.87±7.21

106.28±7.25

对照组

20

76.89±7.15

98.32±6.21

t

0.009

3.729

P

0.993

0.001

3 讨论

医学上慢性伤口的定义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创面,在得到持续1个月以上标准治疗后仍未愈合,且愈合倾向不明显的情况。慢性伤口的发病原因复杂,导致愈合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慢性伤口患者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导致败血症、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影响其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2]

基层医院因技术层面有限且人力不足,在老年慢性伤口患者护理方面工作开展困难,导致护理效果欠佳。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服务是指利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媒介,将慢性伤口健康管理相关知识分享至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网络护患关系,实现对院外患者开展跨时间、跨空间的护理干预,打破了传统护理工作的局限性,为院外护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3]

我院观察组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结果得出,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分析认为,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能够实现对患者伤口护理的持续性指导和教育,使患者能够对伤口进行识别,规避影响因素,规范患者日常行为,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提升患者自护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居家慢性伤口患者行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护理,能够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减轻疼痛,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 陈美华,张永梅.延续性护理在外科门诊患者慢性伤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J].系统医学,2020,5(23):192-194,198.

[2] 夏志琴,罗吉敏. 延续性护理在慢性伤口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医药前沿,2020,10(11):197-198.

[3] 肖瑾.互联网+协同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居家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1):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