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5
/ 2

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分析

郑维霞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桑株镇中学  84515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人文学术的辉煌,而且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辉煌,还创造了魅力独特的中国艺术的辉煌。基于此,本文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新语境入手,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优化分析,以期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分析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衍生之根、发展之源在于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文化自信成长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生生不息的传承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去粗取精的革新性得以传承至今,并为文化自信的诞生与成长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经验借鉴。

1、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新语境

1.1新媒体时代教育方式的新变化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媒体的普及,青年学生业已习惯网络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新媒体背景下的教育集多元化、数字化、综合性、便捷性于一体,教育方式上更加即时直观,传播渠道上更加多样化,教育体验上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更加契合新时代青年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然而,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局限性:一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主要以课堂教学和专题活动为主。课堂教学通常以语文、历史等学科为载体,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但这种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专题活动则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经典诵读等形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相对较为生动,但尚非系统性的教育形式,只能是一种辅助教育手段而已。需要探索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二是教育效果上尚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教育效果有一定提升。许多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需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效果。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以挑战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如国际文化竞争、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挑战。同时,也存在诸多机遇,如国家政策支持、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等。需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深入发展。

1.2社会客观环境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意识明显滞后,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社会乃至青年学生中仍颇有市场,对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越来越频繁,西方文化思潮对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我们迫切需要破除对于西方道路、外部世界的“他者迷信”和“学徒状况”,迫切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形成“自我主张”,树立“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实上昭示着这样一种“自我—他者”认识框架的积极转向:即新时代的中国不再以“跟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者自居,而是要以中国问题为靶向,树立主体性,体现原创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和防范境外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击,维护和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

2、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化

2.1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使命感

首先,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自身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最后,学校和社会也应为汉语言文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学校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社会也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平台。

2.2保障汉语言文学教育基础授课时数

首先,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传承这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调整汉语言文学教育主干课程基础授课时数,为其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这包括确定课程的课时、内容、教学方法等。同时,学校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确保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结合。在安排课程设置时,学校还应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如经典诵读、诗词创作、文化讲座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学生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脱离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实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姜珂.守望、融合与革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视提升文化自信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9(05):54-55.

[2]吴增礼,马振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理与路[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9(0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