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园本课程探经验与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5
/ 2

浅谈幼儿园园本课程探经验与总结

蔡紫红

深圳龙华区教科院幼教集团附属幼儿园  518000

摘要:作为幼儿园的一线带班教师,从最初踏入幼儿园的门槛开始,如何让幼儿的课程探究更有广度、深度,如何更有效让幼儿从课程探究中汲取的营养反哺自己,更快地保质量进行班级园本课程的探究。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从经验中提炼方法,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反思自己在园本课程探究中的经验总结。

关键字:园本课程、课程探究、课程探究经验

一、课程主题的选择

作为幼儿园教师,选择主题开展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预设与实际幼儿的兴趣点有时往往是不契合的,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来确定合适的主题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把课程方向的确定权给到幼儿,让幼儿来确定课程的主题,甚至是课程的预设,代入幼儿,卷入幼儿,最终成就属于幼儿的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的热点和社会现象,将新鲜事物融入课程,让幼儿从课程探究中更好地了解周边、关注周围,适应社会。

因此,在选择主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兴趣需求: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课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注重学科整合:结合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选择能够涵盖多个学科的主题,全面促进幼儿发展,让幼儿在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全面习得各领域知识,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3.注重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和习惯:在选择主题并进行预设课程时,注意预设能够引导幼儿形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探究活动,在锻炼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引领幼儿走向更好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关注生活周边、社会发展:结合幼儿当下与生活最直接的链接,当前社会发展热点,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例如现金支付慢慢退出生活,线上支付成为人们出行消费的主要手段,交易手段的变化与与之相关的课程探究应相结合,随之而变动。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主题可以是不变的,但是主题的内容需要跟随幼儿、跟随生活、跟随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直接链接能让幼儿了解身边的变化、社会变化,培养他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

二、课程探究过程的经验总结与反思

在幼儿园课程探究过程中,课程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幼儿的行为如此,教师的思考也应该如此。关于预设与实践的距离,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跟随幼儿探究的步伐逐步调整预设,以提高课程探究质量和幼儿践行课程的投入度。以下是我从实践中反思总结的一些经验:

1.极力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与敏锐度。在参与课程探究过程中,储备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达到有效帮助幼儿支架、搭建经验的作用,并在探究中敏锐发现教育契机,挖掘课程的深度。

2.注重家园合作。每日或者每周的不定时与家长沟通课程开展的相应进度、进展,把家长卷入课程里,让他们与课程共鸣、与教师同声,并主动加入到课程当中。另外,通过了解家长对课程的需求和意见,挖掘家长资源,结合实践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3.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课程的开展在关注幼儿兴趣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在课程探究中的差异。不同的性格特质以及特长等决定了幼儿在参与课程探究中各个部分的投入程度。此外,能力的不同,也考验教师关于课程探究设置的能力,根据班本幼儿,制定分层探究活动或者不同方向的探究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课程探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有效参与并走向成长。

4.丰富课程评价方式。除了关注幼儿在课程中的投入程度、目标达成情况,还要关注幼儿在探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另外,不同的幼儿评价需要从幼儿本身出发,避免“一刀式”的评价标准。

三、课程探究与五大领域融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考虑各领域之间的融合以及比例,在不影响课程探究的同时,把领域学习作为课程探究实施的方法、方式、渠道以及途径,增加探究的深度、广度,丰富探究形式,给以幼儿更丰富的体验,使幼儿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相应发展。

1.健康:课程探究过程注意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同时联结课程主题,在探究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语言:寻找与课程相关的绘本、故事、诗歌、童谣等,并提供开放性课程话题,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让幼儿在表达与倾听过程中互相习得相关课程资源,丰富关于课程的感知、认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3.社会:根据课程探究的步调,提供个别分享、小组商讨、集体讨论、投票、分工合作等机会、形式,让幼儿在探究中提高自我与他人的链接频率以及社交能力。此外,与课程相融合,把关于课程的探究提供相应的支持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责任感。

4.科学:根据目标主题,开展与目标主题相关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测量、比较、统计、分类、排序、建构等,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艺术:运用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实现课程的多样式表征,让幼儿在艺术熏陶、表演以及艺术创造中走进主题,产生更多形式不一主题课程体验,丰富幼儿课程感官的感知,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走近主题。

四、课程实施与主题材料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主题课程探究的对象、形式,把区域材料纳入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究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材料,从经验着手,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思考:

主题材料与区域

  1. 主题材料与角色区。把主题的探究对象纳入角色扮演的一部分甚至设置于主题相对应的角色扮演,例如:《豆豆》主题探究可在“餐饮类”角色区投放各式豆豆材料、豆豆食谱等共幼儿进行美食制作,也可调整角色区为“豆豆商店”进行售卖等角色扮演。
  2. 主题材料与积木区。分析课程与积木区可生成的点,把主题融入到搭建的环境中,幼儿自发建构、搭建,用三维的形式表征自己关于课程的认识。
  3. 主题材料与美工区。提供图谱、视频等参考,利用美工材料,幼儿可直接在美工区表征创作自己关于主题探究的多重体验,从点、线、面到立体,不同形式的表征赋予幼儿更多的情感体验,同时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手部精细动作等。
  4. 主题材料与语言区。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绘本、音频、视频、玩偶、图文对应等现成材料与自制材料,幼儿在语言区中自然而然沉浸入课程中,无声润物,有效探究。
  5. 主题材料与科学区(数学区)。根据各年龄段核心经验,把区域材料与主题材料进行融合,例如《豆豆》课程探究中,可投放材料:按豆豆颜色分类(排序)、按豆豆大小分类(排序)、发豆芽实验、不同豆豆的声音等等。
  6. 主题材料与食育区(生活区)。以《豆豆》探究课程为例,磨豆豆、煮豆荚、制作豆制品等活动自然而然生成,区域游戏也更加丰富。
  7. 主题材料与音乐区。把主题课程的要素引入音乐区,提供音乐节奏图谱、歌曲、舞蹈等,给与幼儿用肢体、形体表征的可能。

(二)主题材料投放来源

此外,课程的材料投放还可以结合一下的经验,有效且快速完成班级材料的更换、投放——

1.自然资源:如植物、动物、土壤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文化资源: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地方特色等,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3.现代科技:如计算机、网络等,让幼儿了解时代发展,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

4.社区资源:如社区场所、公共设施等,让幼儿了解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

教育的条没有尽头、无限延伸的道路,从实践入手,再从实践中反思 、归纳自己的每一次与幼儿同频共进的经验,以此来促使下一次课程探究走向价值,实现课程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波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成长=经验+反思”,以上反思仅限个人实践,以时历己,更以时成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