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育主张引领下的主题化学习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6
/ 2

明教育主张引领下的主题化学习实践

杨华智 舒强

崇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我校在“明教育”主张的引领下构建指向素养发展的“明理课程”,就明教育主张引领下的主题化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实践探索,以期推进“双新”改革走深走实。

一、规划指向素养的明理课程顶层表达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将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六个维度”以及“五育并举”要求与我校“四有明娃”培养目标的四个维度进行对应融合,依托素养框架,规划学校课程建设。

二、确定指向素养的主题化学习路径

主题化学习需要整体建构,需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依托学校的课堂与活动,需要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导向等要求,让学生经历问题驱动,自主探究,深度学习过程。我校将跨学科主题化学习与学校“明理课程”体系相融合,确定将跨学科活动主题和跨学科教学主题同时推进。

三、拓宽指向素养的主题化学习资源

学校在实施中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全力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依托家校社在生活中挖掘资源

学校从家校社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学习主题。

在家庭生活中挖掘资源。我们在《假期课程》中开展以“幸福中国年”为主题的家庭跨学科主题化学习,通过分年级开展的祝福、美食、联欢等不同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学习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问题。

在校园生活中挖掘资源。如 “黄花风铃木”等主题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校园实际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挖掘资源。我校地处崇州金鸡为“非遗风筝”文化之乡,我们充分挖掘非遗资源,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课程,我们立足于语文学科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化学习。

2.依托国家课程在教材中挖掘资源

学校名师工作室从学科视角寻找教材里内容相同、相近、有关联的教学内容,以确定跨学科主题化学习内容。

四、做实指向素养的主题化学习实施

为落实“四有明娃”培养目标,我们将跨学科主题化学习与“四有明娃”成长课程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进行统整,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化学习中进行深度体验培养其求知追光能力、动手点燃能力、相处温暖能力、自励闪亮能力。

1.构建“三主”理念的明智课堂,落实主题化学习。

(1)实践“课堂+主题化”样态

课堂设置科学。充分挖掘,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茶、凡朴农场等现代农业产业资源;风筝非遗物质文化资源。

课堂实施人文。依据学生学段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五六年级走进博物馆,三四年级走进农场,一二年级走进公园。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始终是主角,孩子们走进生活,了解身边的历史、人文、风俗、美食等等,让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体验、去经历、去感悟。

课堂成果实效。其流程是“确定主题—设计驱动性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做到课前有设计,课中有反馈,课后有心得,每一次课堂活动保证学生“学有所得”,确保课程取得实效。

(2)学科整合样态

学科内整合:遵循学科规律,优化学科内部结构,重组、补充、取舍、替换……实施板块式整合或优化,精心安排学程,适当压缩必修的基本内容,适度增加学科拓展,包括巩固性和提高性拓展,促进个性化学习,发挥传统学科的育人功能。

学科间整合:把全部学科课程整合为“语言与生活”、“数学与科技”、“体育与艺术”三个大类。以某一学科的学习为主,打通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实行目标、内容或方法的整合,落实跨学科主题化学习。

如“跳蚤市场”。教师提出驱动型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的书和玩过的玩具会怎么处理呢?”接下来,老师们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数学、语文、美术3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分成4课时,长短课相结合。培养了理财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更增强了旧物循环利用意识。

2.依托“三分三选”的拓展课程,开展主题化学习。

“三分三选”的拓展型课程操作体系:形成课程分类、教师分工、学生分层;特色课程选生、优质课程学生选、特质学生调配选的操作体系,基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开设兴趣类乒乓球、篮球、足球、科创等拓展课程,这类课程是按照学生所在的年段,打破班级建制,按照30人内的标准重组为一个教学班,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我们依托学校资源还开设了探究类主题化学习课程:“盆栽”课程、“酸枣”课程等,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评价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立体式三位一体,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主题化学习评价体系。

3.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X”非遗风筝主题化学习。

(1)非遗风筝课程架构

我们立足于语文学科,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分为高中低段进行实践。我们将在低段开设地方非遗文化与童谣、地方非遗文化与音乐、地方非遗文化与绘画、地方非遗文化与历史、地方非遗文化与制作、地方非遗文化与运动五个板块;高段则在中段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地方非遗文化与研学这个板块。

(2)“课堂+X”的非遗风筝课程体系

国家基础性课程融入风筝课程:把握国家基础性课程学科特点,优化安排学科内容,利用风筝课程对国家基础性学科内容进行合理补充与拓展。

课后服务开设风筝课程:风筝团队依托课后服务,每周利用周二和周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采用教师走教、学生走班的形式,打破班级围墙,开设风筝主题化学习课程。

家校共同体共享风筝课程:利用学校慧玩节开展风筝义卖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风筝研学活动,让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风筝课程。通过风筝课程空间的架构,我们将非遗的种子渗透到每一个参与的家庭中来。

(3)非遗风筝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的多元,非遗金鸡风筝课程评价既有来自非遗风筝传人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我评价,以及活动过程中参与者的互相评价,有些需要在家里进行的活动,也让家长参与评价。

4.资源融合的探究型“食育”课程。

形成了以我校为例的“四有明娃”之食育课程体系:食育知识课、食育礼仪课、食育操作课;与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紧密集合,确立了“以食启智,以食育人”的餐厅就餐评价体系,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节假日等开展食育活动,形成与核心素养对接,培育“四有明娃”的食育主题化学习评价体系。

5.季节性主题化学习案例《黄花风铃木》。

其发端来自一名学生家长写了一篇校园门前黄花风铃木盛开的美文《金色的远方》。由此,我校即开启了《黄金风铃木》主题化学习实践,涵盖2-6年级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这一主题化学习案例在上学期末慧玩节晚会上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以情景剧的形式在舞台上展示,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也是向家长社会宣扬“双新”课改理念的一种有效举措。

6.全域性“悦动阅明”主题化实践案例。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我校推出“悦动阅明”主题活动,参与人员涉及教师、学生和家长。定期总结评比,表彰优秀学生、老师、家长(家庭)、班级、年级。

在大课间,几乎所有教师参加锻炼,周末平时空闲,运动与阅读自传图片,每个学生及家庭建阅读与运动台账。

活动目标:争取三年时间,师生家长参与度达80%,成为标配。

在上期末慧玩节晚会上,就以此为主题对此项活动进行了的阶段性总结,60余个优秀家庭参加首届校园星光露营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