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真实问题情境视域下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6
/ 3

跨学科真实问题情境视域下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为例

李捷

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 518052

论文摘要:该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启动探索、建构模型、拓展深化、成果转化等方面,围绕如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聚焦多学科深度有机融合,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促进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方式的转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新样态。

关键词:跨学科;真实问题情境;创造力

创造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创造力,不仅是能力开发,更是特质培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多学科深度有机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路径。

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缺乏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缺少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创造力培养支持、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设置随意而失序、尚未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力评价体系等困境。针对这些难题,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以构建跨学科真实问题情境视域下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育人体系为着力点,进行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建科研团队,搭建跨学科融合教学场景

南山小学自2012年以来,通过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育培训,利用网络平台与国内、外学校线上交流,邀请专家讲学等多种方式,培育教师团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先后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信息科技和班主任工作9个校本特色教育教学工作室,并成功申报了美术、道德与法治2个区级名师工作室。

学校充分利用校区的建筑特色,建设了多种类型的跨学科融合工作室,如面塑工作坊、SCRATCH创意编程室、机器人创意制作室、无人机工作室、剪纸插花工作室等。优化学校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了5间未来教室,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开展自主式、项目式、研究性、综合性等深度学习提供保障和支持;建设前瞻性、高科技、多元化的体验中心,全面推进学科融合和课程开发,探索未来学校建设新路径。

二、构建教学模式,研发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

2017年,南山小学成为由陕西师范大学发起的《面向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研究》课题的核心学校,所有学科都参与了项目式学习的研究,探索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的校本课程,并初步探索出两种课堂教学模式,模式一:分析/讲解—模仿—创意设计/构想—创作—分享;模式二:问题提出—项目设立—资源整合—支架学习—成果分享。

图片8

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校将中华传统艺术“民间面塑”纳入学校艺术课程,并成立了民间面塑工坊,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编写了《面塑启蒙》教材,成为深圳市首批特色项目校本课程。信息科技学科采用SCRATCH创意编程教学,开设了MAKEBLOCK智能机器人创意制作课程、3D打印校本课程,探索MICROBIT创意制作大班化教学,将创造力培养的理念与方法有效渗透于常态化教学之中。

以“四点半课程”为契机,积极与家长、社区、企业结为共同体,搭建起了创客平台,激发学生创造力;强化教育实践,以《走进创新》为主题,开设了一系列专为学生量身打造的课程,真正做到了让创新教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实现普及化。

三、整合课程案例,推进跨学科融合资源共享

经过10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形成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集、《小学德育活动》方案集、《教师论文集》、《校本研修设计集》等多项成果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由新手向专家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遴选名优教师,开展名师送课活动,以名师打造名师。通过CLASSIN线上教学展现学科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实现课程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融合,构建线上教研室的交流平台,打造现代信息技术下教学新模式。实现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推动实现“互联网+”的学校系统变革,形成“灵活、智慧、可重塑”的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促进空间与技术的融合,实现个性化学习、精细化学习和沉浸式学习。

四、聚焦育人目标,完善创造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南山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使学生构建跨学科融通的知识与技能架构。以“和·融”为宏观思想导向,“四和一融”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立德、求真、喜乐、尚美的现代中国人”的培养目标为中观引领,进而在微观层面提出12个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基础。

围绕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结合学校课程领域和基础学科,进行纵向结构的搭建,划分为四大课程领域,分别是:品德与人文、科技与创新、体育与健康、世界与艺术,同时按照课程的功能进一步分为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

图片4

拓展型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选择性课程,以尊重学生差异、开发学生潜能、择兴趣所选、扬个性所长为目标,在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主要是社团课程。综合性课程,以学科为主线的“六节一月”活动已成规模,以角色转变为支线的仪式课程已成模式,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已成特色。

利用真实情境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通过基础性课程“项目式学习-校本化实施”,拓展性课程“项目式学习-特色化建构”,选择性课程“项目式学习-个性化拓展”,综合性课程“项目式学习-主体化聚集”的方式还原真实问题本来的面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校全面实施跨班级、跨年级选课走班制度,实现“一人一课表”的自下而上的“自主生长模式”。

五、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创新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型

基于跨学科真实问题情境视域下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1.“双循环课堂”模型

“双循环课堂”模型是基于设计的学习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基于设计的科学探究式循环模型。该模型帮助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并能将知识熟练运用,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设计挑战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反复的设计、建模和测试,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习练。“双循环课堂”模型将设计活动和科学探究结合起来,它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循环,分别为设计/再设计循环,以及调查/探索循环,两个循环不是简单叠加或者单线流动,它们是相互渗透交互的。探究活动往往起始于发现问题,为了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就需要明确“需要做什么”和“需要了解什么”,需要做什么就对应设计/再设计循环,“需要了解什么”对应调查/设计循环。两个循环中均包含合作、设计、交流和分享的活动,循环活动可以从任一环节开始,两个循环间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自由跳跃,直到得出最优解决方案。在两个循环的不断重复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学习者也能从中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并提升了科学实践能力。

    模型

2.“有备学习”模型

“有备学习”模型,重在“准备”,准备教学的维度和程度,面向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准备。做好时间、空间、内容、学段贯通的准备;以及课堂学习的准备:包括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材、备教法。而“有备学习”操作本质,在于“把课堂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生真正好学、爱学、乐学。“有备学习”还需要老师准备经验、心态、爱心、幽默、性格、人品、班级管理、精神面貌、职责观念、成长阅历、身心三观、学科素养、文化水平等等,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准备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以学习者为中心 有备学习

3.“五问”表达模型

提问是一种启发,也是一种导向,更是促进学习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课堂上,科学地进行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深入,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五问”教学表达课堂模式特点在于以语言表达搭建“问·答”关系,促进学生表达,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让表达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深度学习的支撑,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五种策略:“引问式”师问生答,使言之有“氛”——让学生敢表达;“互问式”提问互答,使学生表达言之有“范”——让学生能表达;“审问式”自问自答,让表达言之有趣——让学生愿表达;“追问式”深问善答,使表达言之有“道”——让学生善表达;“品问式”大问悟思,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悟——深化学生思维。把“五问”融入情境导入、认知感情、尝试表达、实践表达、评价输出几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图片11

六、实行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建设创造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1.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创造力表现的评价模型

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和思路的课堂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框架将评价置于教学前,将评价镶嵌于教学中,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指导,教师根据评价反馈调整评价方案(如下图)。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理念指引下,创造力、课堂教学、课堂表现三者相辅相成、动态呼应: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指导课堂教学和表现性评价的进行,而学习的过程与产出是表现性评价的对象和载体;表现性评价可基于学生行为表现、作品表现、答题表现、项目作品项目工作纸等过程性呈现进行。

图片7

2.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维度

基于以往研究,南山小学把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试探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阶段均以四个维度

12项行为指标清单式描述,包括:学生好奇心、提问行为、分析问题能力、搜索信息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评估解决方案能力、计划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教师培养学生好奇心的行为、对提问行为的支持、对问题分析的帮助、对学生搜索信息的支持、鼓励发散思维的行为、对学生评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计划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等,更直观地为评价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画像。

经过十年的学科拓展课程建设实践和探索,南山小学不仅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提升了学校声誉和口碑,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贡献了力量和智慧。

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在创造力培养中,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学习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力培养着眼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不仅仅是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应用,而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建设。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和独立思维的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社交沟通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在进行创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社团和赛事活动,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逐步形成了平等竞争的观念和能力。创新教育打开了学生成长的翅膀,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发明展中,共摘得4项金奖、5项银奖,5名学生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学校荣获全国新时代体育美育基地校、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朝阳读书”活动示范校、深圳市课程改革示范校、深圳市科创特色示范学校、深圳市创意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1]李捷.和·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G].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22.12

[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