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6
/ 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研究

杨荟冬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以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强化本体感觉训练的实际康复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论证。方法:具体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名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由此着手,将所有患者划分成了研究组与常规组,各有40人。80名患者均已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之后针对常规组内成员主要采用的是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而针对研究组内成员则又增加了以强化本体感觉为核心的训练措施。最后,针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开展量化分析对比。结果:具体来说,研究组内成员的半月板和韧带愈合时间要短于常规组内成员,而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则要高于常规组内成员。已知“P均<0.05”,因此组间数据比较结论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研究数据可知,研究组内成员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常规组内成员,而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也均要优于常规组内成员。已知“P均<0.05”,因此组间数据比较结论差异显著。结论: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来说,需要注意按照常规康复训练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措施联合应用的工作思路做好其术后康复治疗实践。由此,才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患者的预后恢复,进而帮助其回归于正常的工作以及家庭生活。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治疗;治疗效果

人体膝关节位置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属于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关节运动损伤问题,并且大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才能够彻底解决韧带损伤所造成的风险[1]。前期手术方案的制定是影响实际治疗效果的关键,但在合理制定手术方案之余还需要指导患者做好后续的康复治疗[2]。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学者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了这部分患者的临床诊断之上,并且有学者主张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与是否缺乏维生素有关,进而认为即便对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开展手术治疗,那么手术后患者也有80%的概率会出现骨关节炎[3]。由此着手分析,迫切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实际情况寻求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稳定的康复治疗措施。基于上述现状,本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名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分组

研究开始于2022年7月、结束于2023年7月。具体以时间节点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名运动所致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样本。第一步,围绕80名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开展整合分析,进而将其划分成了研究组与常规组,人数一致。针对常规组内成员采用的是术后常规康复训练措施,其中主要包括25名男性、15名女性。组内成员的年龄在24至68岁之间,平均数值为(43.59±8.67)岁。病程信息方面,组内成员的病程信息最长为78d、最短为10d,平均数值为(47.59±11.28)d。针对研究组内患者又新增加了以强化本体感觉为核心的护理措施,组内包括24名男性、16名女性。组内成员的年龄最高为69岁、最低为25岁,平均数值为(44.59±9.75)岁。病程信息方面,组内成员的病程信息均在11至79d之间,平均数值为(48.58±11.29)d。所有患者均已知晓研究目的及内容,并且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诊断要求,并且均存在半月板损伤的问题。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在研究中排除了存在精神类疾病、韧带损伤严重需进行韧带重构手术治疗、意识不清晰、半月板受损严重需进行修复治疗、严重脏器病变以及其他骨关节疾病的患者。由于P>0.05,因此两组成员的临床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所以分组符合条件。

1.2治疗方法

两组成员均在确诊后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

针对常规组内成员主要采用的是常规康复训练措施。具体分析如下:(1)让患者保持中强度活动量。(2)以评估患者的实际耐受程度为前提,选择不同强度的股四头肌开展功能恢复训练。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让患者保持双腿平屈的状态,之后再让其主动做出膝关节平伸的动作,以达到反复强化其股四头肌功能的效果。康复训练中,需要引导患者努力将动作控制在最大幅度,坚持3-5s后再放松,进而在休息15-40s后继续重复上述动作。控制训练节奏的目的在于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基础之上避免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伤害。以上训练频率为每天4次。

基于以上康复训练措施,又针对研究组内的患者新增加了以强化本体感受为核心的训练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初级训练,主要包括直腿提升、侧腿提升以及后腿提升训练三个环节的内容。直腿提升训练环节,需要完全伸直腿,之后将脚跟抬至距离地面10cm左右的高度,进而保持该动作。需要由医师从旁引导,进而让患者保持该动作至无法坚持为止。这一环节的训练频率为每天50-80次,可以在患者完成一组动作后让其进行适当的休息,以免针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伤害。侧腿提升锻炼环节,需要先让患者保持侧卧位,然后努力使大腿向外侧扩张,扩张角度需尽量保持在45°左右,同样需让患者尽量保持动作直至无法坚持为止。这一环节的训练频率同样为每天50-80次,动作间隔时间需控制在30s左右。后腿提升训练环节,需要让患者保持站立,之后将腿直抬至足背5cm,保持动作后再放松。以上训练每20个动作为1组,每天训练频率为2-3组,组间动作间隔时间为30s用于控制训练节奏。(2)进阶训练。具体内容为调整护膝功能状态,并且需要在护膝的保护之下完成这一环节的训练操作。步骤如下:让患者背靠墙站立,之后两脚微微分开保持与肩同宽。完成准备动作后,引导患者将手臂抬起,之后缓慢下蹲,但要保证小腿长轴与地面保持垂直,进而让患者大小腿之间的夹角>90°。对于存在膝关节肿胀或疼痛问题的患者,可以通过拉长训练动作间隔时间的方式引导患者顺利完成这一环节的训练工作。可以将动作间隔时间控制在30s至1min之间,并且将总体训练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每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引导其训练1-3次。

两组患者的训练工作均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并且训练前、训练中以及训练后医师均会对患者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在此基础上,还会安排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治疗进行从旁协助,并且对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

1.3研究指标

本研究重点围绕两组成员的半月板和韧带愈合时间、IKDC评分、Lysholm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肢疼痛和肿胀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具体依靠交锁试验、旋转挤压试验针对患者的半月板损伤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价,使用抽屉试验和拉赫曼试验的方式针对患者的韧带受损愈合情况完成了分析评价。再者,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的量化分析则主要是为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得分越高即代表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越理想。研究中统计的并发症问题主要包括韧带断裂、关节粘连以及滑膜炎。最后,患者肢体疼痛以及肿胀情况的量化分析评价使用的是VAS评分法以及用皮尺测量患者膝关节髌骨中点处周径来计算患肢的肿胀程度。VAS评分即“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标准为0-10分。需要让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自行选择疼痛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患者肿胀程度方面,需要分别对患者健侧以及患侧的膝关节髌骨中点周径进行测量,进而按照患侧周径减去健侧周径的方式确定具体的肿胀程度。测量过程中要注意让患者保持膝关节放松、伸直的状态。

1.4数据处理

研究中,主要借助于SPSS23.0统计学软件针对相关环节的数据资料开展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来展示研究中涉及到的计量资料,并且借助(N;%)来表示研究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比较环节,利用T检验对前者进行处理,利用卡方检验对后者进行处理。在“P<0.05”的情况之下,即认定为组间数据比较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员的愈合时间、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对比

分析研究数据可知,研究组成员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成员,之后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要高于常规组成员。由于P<0.05,因此组间数据比较结论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1:

表1:两组成员的愈合时间、IKDC以及Lysholm评分对比(

组别

人数

愈合时间(月)

IKDC评分(分)

Lysholm评分(分)

研究组

40

2.16±1.05

65.19±7.54

72.39±6.26

常规组

40

3.87±1.24

54.06±7.83

65.49±7.03

T值

6.6560

5.8939

4.6360

P值

0.0000

0.0000

0.0000

2.2两组成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具体来说,两组成员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对比情况如下表2:

表2:两组成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人数

韧带断裂

关节粘连

滑膜炎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

40

1

1

2

4;10.00

常规组

40

2

1

1

4;10.00

X2

0

P值

1

2.3两组成员的肢体疼痛情况、肿胀情况对比

分析研究数据可知,治疗前两组成员的VAS评分以及肢体肿胀情况均处于同一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疼痛情况、肿胀情况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要优于常规组成员。由于P<0.05,因此数据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如下表3:

表3:两组成员的肢体疼痛情况、肿胀情况对比

组别

人数

IKDC评分

Lysholm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0

63.75±9.25

95.58±11.12

58.24±13.49

72.03±9.31

常规组

40

62.78±7.37

87.36±9.15

57.62±15.31

65.69±8.24

T值

0.5187

3.6101

0.1922

3.2252

P值

0.6054

0.0005

0.8481

0.0018

3.讨论

前交叉韧带或是半月板的损伤问题是导致患者膝关节受损的常见病因,并且伤情发生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由此着手分析,必须要提高针对这部分患者的关注度,并且在通过手术进行对症治疗之余做好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而在解决其损伤问题的基础之上恢复其膝关节功能[5]。参照临床经验可知,治疗后患者的恢复状态与其自身的感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在于膝盖的前十字交叉韧带还承担着传递神经信号的功能,因此在受损后会影响到这部分神经信号的传输以及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到膝关节的活动能力。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来说,其经常会出现半月板损伤的问题,而这一特征则会在无形中增加治疗难度[6]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的康复训练措施来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本研究主要通过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强化本体感觉训练的方式组织患者进行训练实践。研究结论证实,研究组内患者的愈合情况、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要明显优于常规组内的患者。由此可以证实,这方面的康复训练措施具有相对稳定的训练效果。再者,两组成员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证实选择的强化本体感觉训练措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最后,研究组内患者的肢体疼痛情况以及肿胀程度也同样要明显优于常规组内的患者,并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上数据差异再次说明了本研究所选择的训练方案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注意做好推广应用。

汇总前文,需要重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进而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康复治疗方案具有推广加之,要重视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傅冠达,齐岩松,徐永胜,吕红.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进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07):796-797.

[2]张志娟. 系统性康复锻炼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20,29(02):158-159.

[3]吴春霞,吴典捷,龙玉兰. 康复训练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的应用[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05):47-48+95.

[4]邬韶霞,杨红. 同伴教育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自体肌重建术后康复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19,26(18):72-76.

[5]钱苏. 关节松动术联合连续被动运动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05):111-113.

[6]章朝晖,周洪清,夏雪.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系统康复锻炼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