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6
/ 2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研究

王勇

内蒙古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对环境地质有着深远的影响。水文地质通过水资源管理、土壤侵蚀防治和地下水污染控制,保障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稳定。工程地质则在地质灾害预防和地质环境变化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确保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资源管理

一、水文地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一)水资源管理

地下水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淡水资源,其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工业生产的冷却与加工用途以及人类生活的日常供水。水文地质学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涉及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流动机制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还深刻影响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水文地质研究首要任务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精确评估,这涵盖了对其总量的估算以及动态变化的监测。通过地质勘探、水位测量和水质分析等手段,科学家能够掌握地下水系统的现状,进而预测其长期供应潜力。这一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计划至关重要,确保地下水的提取速率不超过自然补给速度,避免了因过度开采而导致的水源枯竭风险。例如,在干旱易发区域,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可以显著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维持生态平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此外,水文地质学还在预防地下水污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来自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的污染物日益威胁地下水安全。水文地质学家通过分析地下水流动路径和渗透特性,能有效识别潜在污染源,并评估污染物在地下水体中的扩散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这包括建立保护区、实施严格的污水处理标准以及推广环保型农业技术,以最小化对地下水质的不良影响,保障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作为一个复杂的地球表面过程,是指在自然外营力,尤其是风力和雨水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发生破坏、剥蚀并随之迁移的现象。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宝贵的土壤资源,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表退化、水质污染及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其中,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在调节和控制土壤侵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的湿度状态,从而作用于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和抵抗能力。在高地下水位条件下,土壤趋于饱和,增加了土壤颗粒间的粘结力,有效降低了侵蚀速率。反之,低地下水位常伴随土壤干燥,易于风化破碎,加剧了侵蚀过程。因此,水文地质研究在揭示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为土壤侵蚀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策略指导。通过精密的地下水位监测、水文地质调查及数值模拟技术,科研人员能够评估不同地形、地质结构对地下水流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土壤侵蚀的潜在高风险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防治措施需综合考虑自然与人为因素,旨在建立一个有利于土壤保持的水文地质环境。例如,植被恢复不仅能够通过根系固土来直接减缓地表径流,还能调节局部微气候,影响地下水补给,间接抑制侵蚀发生。同样,合理规划灌溉系统,既满足作物水分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强度,减少对土壤结构的冲击,是另一种重要的水文调控手段。

(三)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作为水文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交汇领域的重大挑战,指的是原本纯净的地下水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入的有害物质而遭受的水质恶化。这些污染物涵盖了广泛的类别,从工业排放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到农业使用的化肥、农药,乃至生活污水中包含的各类有害微生物与营养盐,无一不威胁着地下水资源的品质与安全。水文地质学在此问题上的介入,核心在于运用其独特的学科视角与技术手段,深度剖析地下水污染的成因、扩散机制及潜在影响。通过细致的地下水流动模型构建与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分析,科研人员能够追踪污染物的迁移路径,识别污染源的具体位置与类型。这一过程往往涉及高精度的地质探测、水质监测以及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以确保污染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基于对污染状况的全面理解,水文地质学家进一步评估污染范围和程度,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奠定基础。这些策略旨在源头控制与后期修复双管齐下,既包括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推行绿色农业实践、升级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囊括了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应用,如抽出处理、原位生物降解或是化学氧化等方法,旨在清除或隔离已存在的地下水污染物[2]

二、工程地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一)地质灾害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在诸如矿产资源开发、大型水利工程等高强度干预自然地貌的项目中更为显著。此类活动能够扰动地壳原有的应力平衡,触发地震,或是改变斜坡稳定条件,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事件。鉴于此,工程地质学在评估潜在风险与制定防灾策略中显得尤为重要,旨在确保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工程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工程场地的详尽地质勘查,这涉及到对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状况的深入了解。通过高精度的测绘、勘探技术与地质建模,科研人员能够准确把握工程区域的地质背景,识别出易于发生灾害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灾害数据与现代地质力学分析,进行地质灾害的潜在性与可能性预测,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针对识别出的地质灾害风险,工程地质学家需参与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制定,提出针对性的预防与缓解措施。这可能涵盖从优化选址布局、采用适宜的结构设计方案以增强工程稳定性,到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必要时采取加固边坡、设置排水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等工程技术手段。通过这些多方位的策略,旨在从根本上降低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干扰,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及减轻其可能造成的损害

[3]

(二)地质环境变化

工程活动作为人为干预自然环境的重要方式,其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日益增大,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建设活动,如土地填充、深基坑开挖等,直接导致了地形地貌的重塑,进而影响到地下水循环、土壤结构及生态系统平衡。这种变化不仅关系到工程自身的安全与稳定性,也深刻影响着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可持续性。工程地质学在此背景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注于地质体的物理与力学特性,更致力于解析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综合运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水文地质分析等技术手段,科研人员能够全面评估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即时与长期影响。这些影响涵盖了从土壤压缩沉降、地下水位变动到地面塌陷、土壤污染等多个层面,每一项都需细致考量。基于上述评估,工程地质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旨在减轻工程活动的负面外部性。这包括设计合理的土方平衡方案以减少填挖量,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保持水土平衡,实施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与保护策略,以及建立有效的污染防控与治理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实现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的建设模式。

三、总结

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在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水文地质研究通过管理地下水资源和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与饮用水安全;工程地质通过科学的勘查与防灾措施,减少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研究和实践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增强了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开.水文地质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3(7):62-64.

[2]徐文祥.浅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趋势[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1):15.

[3]靳晓燕.水文地质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