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少先队活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6
/ 2

德育少先队活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研究

王伟娜

石家庄市桥西区四维小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传统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德育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学生是在一种被动、受动状态下接受教育,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狭隘,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是学校在加强素质教育,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实效工作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项有益的实践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伴随着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保证了德育工作实效不断增强。

一、问题的提出

1、认真落实国家教育形式发展要求的需要

顺应当代教育形式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教育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工作,“双减”背景下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在《中央8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求中小学要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此可见,构建德有活动课程体系是顺应教育形式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原有的课程观--课程即学科的概念已经被突破,提倡的是大课程观,即课程“是一切教育内容的总和”,认为一切对学生发生或应该发生教育作用的内容都是课程,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因此,需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体现出综合化、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建设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将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使之成为领域广泛、复合交叉的综合课程,成为较为稳定、便于实施的课程。德育活动课程的建立,亦能有效补充德育学科课程以外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解决学校德育工作自身问题的需要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丞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德育活动课程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放在了社会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课程建设,阻碍的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要做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构建更加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如何正视现实,师生互动,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贯彻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把学校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调整到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环境熏陶式的教育上来,把重理论、重认知的教育调整到理论实践并重、互动式的教育上来,那就需要构建适应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课程中,我们可以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想象,是学习者本人自己的体验,是本人亲历的,别人无法替代的,只有体验是真实的、主动的,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置于开放之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全方位发动,师生互动,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学校德育体验课程体系。

一是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利用班队活动、晨间活动等时间,开展丰富的学习体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验效率。学生主要在学科课程中体验,在特色活动中体验,在班队活动中体验,在常规评比中体验。二是生活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主要是在行走中体验,在玩耍中体验,在劳动中体验。三是实践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主要在校园实践中体验,在家庭实践中体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四是情境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主要在顺境中体验,在逆境中体验,在特殊情境中体验。体验教育在德育中的实施途径有各种各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

1、校园物质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对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种同化力。它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个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特有的约束和规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实际上也为我们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导向功能指明了道路。

2、校园精神环境形态的隐性课程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 教师言行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持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3、社会影响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针对一些学生中存在的在学校是“好学生”,回家是“小皇帝"的现象,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现象相抵消的小学德育现状,我校通过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加强校外隐性德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社会隐性德育课程的抑制功能.建立健全了家访制度、设置了家访卡、开办了家长学校、举办了家长座谈会;邀请交警有关领导到校作报告;邀请打工人员到校作报告;组织志愿者服务队长年坚持上街或去敬老院服务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社会“大环境”、家庭“小气候”和学校教育不协调的问题。

三、研究效果

1、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解决了传统德育活动目标单一,组织管理相对松散的问题,实现了从传统德育活动模式向新型德育活动模式的转变。德育活动从点到线交叉成面,成为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系统,可操作性明显增强。             

2、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建立,真正实现了德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功效。社团的提升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和增强自管自育能力的舞台:社区服务增强了学生公民与社四种活会责任感: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有效地舒缓了紧张的学习压力:年级教育活动课程进一步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了学段之间德育开展古化素养教育效果的顺畅衔接。

四、启示和总结

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单从课程设置和组织开展活动实              养提升践角度而言,操作过程较为易于把握,同时产生了很好的有人效果,但这只是完成了构建开放能力课程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实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前行。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课程实施效果的量化呈现也就是考核与评价工作同样是不可综合实足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按初步设想自              生能力主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手册,采用签章换学分的形式完成学生个体参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