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园林绿化管理创新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3

双碳目标背景下园林绿化管理创新探讨

张文建

320504196608013032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承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不仅对工业、能源等领域提出了高要求,也对城市绿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创新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双碳目标引导下的园林绿化管理创新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碳目;园林绿化;管理创新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现象,都无一不在向人们敲响警钟。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为全球设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以内,努力争取不超过1.5摄氏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愿景,即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并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中国的双碳目标,即到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是这一全球趋势下的具体实践。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绿色空间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更能在城市中构建起一道道生态防线,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绿地空间被挤压,绿化质量不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园林绿化的碳汇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也与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有所脱节。

二、双碳目标的解读

双碳目标,全称为“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承诺。这个目标,既是直面全球环境挑战的积极应对,也是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入理解双碳目标的内涵、目标及其背后的战略考量,是探讨园林绿化管理创新实践的基石。

1.双碳目标的“碳达峰”指的是,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后,不再增长并开始逐渐下降。这是对全球碳排放增量的控制,通过减少新增碳排放,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我国承诺的碳排放达峰时间点是在2030年前,这个时间表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2.接着是“碳中和”,即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造林、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碳抵消等手段,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的状态。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设定在2060年,这意味着在未来的40年里,中国将逐步实现从高碳到低碳再到无碳的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绿色变革。

3.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也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这种理念转变对于园林绿化管理而言,意味着从单一的绿化美化功能,向兼具碳汇、生态服务、低碳运行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双碳目标为园林绿化管理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通过提升绿化空间的碳汇效能,优化绿化结构和布局,推广低碳设计理念,以及构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成为碳减排的重要载体,还能为城市气候适应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因此,深入探讨园林绿化管理的创新策略,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在后续章节,我们将针对这些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期为实践中的园林绿化管理和未来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园林绿化管理现状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园林绿化管理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然而,这项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问题。首先,绿地空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变得愈发紧张,绿地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位置时常受到挤压,导致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的提高速度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也制约了碳汇功能的充分发挥。

1.绿化质量不高是园林绿化管理中的另一个痛点。部分城市在追求绿化覆盖率的同时,忽视了绿化植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导致种植的植物种类单一,生态功能较弱,对气候调节和碳汇的贡献有限。此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不规范也影响了绿化效果,如过度灌溉、不合理施肥等现象,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土壤和水质造成污染,间接增加了碳排放。

2.再者,园林绿化管理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园林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对废弃植物材料的处理方式往往较为粗放,如直接填埋或焚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碳排放。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推广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使得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

3.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的缺失也是一个问题。在园林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护阶段,碳排放的控制和量化管理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将碳排放量纳入考量,导致项目整体碳足迹较高。缺乏对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量化分析,使得园林绿化管理在实现低碳运行方面存在盲点。

4.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但已有部分城市和地区开始尝试创新管理策略。例如,上海在推进园林绿化管理时,侧重于构建多元化的绿地系统,强调物种多样性,旨在提升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同时,推广智慧园林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细化管理绿地,提高养护效率,减少碳排放。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某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建立园林废弃物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闭环系统,如北京的园林废弃物处理中心,通过堆肥化、生物降解等方式,将绿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回归绿地,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碳的闭循环。

当前园林绿化管理在应对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绿地空间的合理配置、提升绿化质量、优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强化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等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以及创新管理策略的实践案例,为园林绿化管理的转型提供参考。

四、创新管理策略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园林绿化管理必须超越传统的绿化美化理念,转向更加全面、深入的低碳综合管理。这一转变不仅需要在设计、建设、维护等各个阶段融入碳中和元素,还需要创新策略与实践以提升碳汇能力,优化资源利用,减少碳排放。以下是一些针对园林绿化管理创新的策略与实践案例。

1.构建多元化的绿地系统是提升碳汇功能的关键。通过科学配置乔木、灌木、草坪、水体等不同类型的绿地,不仅能提供多样的生态服务,还可以增强绿地的碳汇能力。例如,上海在城市更新中,强调物种多样性,打造复合型绿地网络,以提高城市整体的碳汇能力。这种策略在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也实现了碳汇的持续增长。

2.智慧园林管理系统是提升管理效率并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绿地的精细化管理,如实时监测病虫害,精准灌溉,科学施肥,这些都降低了资源浪费,减少了碳排放。以北京为例,其智慧园林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依据实际需求调整灌溉频率,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因过度灌溉导致的碳排放。

3.再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园林绿化管理中的重要创新。利用现代技术,如堆肥化、生物降解等,将绿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既减少了废弃物处理带来的碳排放,又为绿地提供了可持续的养分来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昆山市的“全市域处置、生态化循环”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通过构建本地化废弃物处理网络,实现了绿化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4.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是园林绿化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从设计到维护的每个阶段都应该考虑碳排放的影响,通过采用低碳材料、低碳施工方法,以及在维护阶段的节能减排,实现项目的长期低碳运行。清华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合作项目即是将碳中和理念融入园林设计和实践的典范,通过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为园林项目碳足迹的量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5.在设计层面,低碳设计理念的实践不容忽视。像施瓦茨和卡茨在《设计师的地球工程“工具箱”》中提出的,风景园林技术可以作为修复地球气候的重要工具。这鼓励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植物的碳汇功能,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树种,通过优化布局来最大化碳吸收效果。

6.园林绿化管理的创新策略也体现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资金支持并设立碳中和目标。同时,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园林垃圾的处理,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创新园林绿化管理策略涉及到绿地系统的优化、智慧化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以及低碳设计理念的实践。这些策略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合,通过技术进步、政策引导和企业参与,共同推动园林绿化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只有这样,园林绿化才能在双碳目标下发挥其潜在的碳汇潜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五、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实施,园林绿化管理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与生态融合。以下几点趋势尤为值得关注:

1.碳汇功能的强化:随着对碳汇价值认识的加深,未来的园林绿化管理将更加重视绿地的碳汇功能。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绿地空间的布局优化,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地系统,提高城市整体的碳汇能力。例如,通过引入更多碳汇能力强的树种,建立复合型绿地网络,以达到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目的。

2.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智慧园林将进一步普及,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绿地的精细化管理。这不仅能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碳排放,还能实时监控碳汇变化,为碳排放管理和碳汇评估提供精确数据支撑。

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城市将借鉴昆山市的模式,构建本地化、生态化的废弃物处置网络,实现绿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同时,科研机构与企业将合作研发更高效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生物降解和能源回收技术,推动资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

4.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的强化:园林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将得到进一步重视,从设计、施工到维护,每个环节都将被纳入碳足迹考量。项目设计阶段会更多地采用低碳材料和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将注重节能减排,维护阶段也将定期评估和调整管理策略,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

5.生态设计的普及:低碳设计理念将逐渐成为园林绿地规划的主流,设计师将更多地考虑植物的碳汇功能,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树种,并通过优化布局来最大化碳吸收效果。这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设计支持。

6.绿色金融与政策支持:政府和金融机构将加大对园林绿化低碳创新的投入,通过绿色贷款、碳排放权交易等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项目的实施。政策上,将更加鼓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低碳材料的使用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推动园林绿化行业的绿色转型。

7.公众参与与教育:未来,园林绿化管理将更加强调公众参与,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低碳生活方式。例如,通过社区绿化、义务植树等活动,让市民直接参与到碳中和的实践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绿化模式。

8.国际合作与交流: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挑战,园林绿化管理的创新将更加国际化,各国将通过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方式,共同推进园林绿化的碳中和技术进步,以应对全球碳排放挑战。

未来的园林绿化管理将是一场全方位的绿色革命,涵盖碳汇功能的提升、技术的创新、政策的引导、公众的参与以及国际的交流。这需要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科研人员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园林绿化在双碳目标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高品质生活。

结束语

园林绿化管理创新在双碳目标下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通过科技应用、绿色理念的融入,以及多元参与机制的构建,我们可以推动园林绿化管理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期待更多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探索,共同为我国的双碳目标和绿色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芦旭. 双碳目标背景下园林绿化管理创新探讨[J]. 现代园艺, 2024, 47 (11): 180-182.

[2]薛婷. 淮安市园林绿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23.

[3]苏航. 智慧化园林绿化管理体系研究[D]. 云南大学, 2022.

[4]刘刚. 园林绿化管理探析——以宿迁市城区绿化为例[J]. 现代园艺, 2021, 44 (15): 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