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胃学说的中医治疗对疳积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2

基于脾胃学说的中医治疗对疳积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罗嘉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  610032

【摘要】根据中医脾胃理论,小儿疳积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受损。本文以脾胃学说为切入点,以“调补脾胃、消补并重”为治法,探索小儿疳积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为了补充营养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常采用口服微生物制剂进行治疗。然而,中医基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在“小儿脾常不足”学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调治小儿病,重在脾胃”的思想,并运用该理论治疗小儿疳积,通过调补脾胃、健脾益气等中医治法,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增强疗效。基于此,本文对基于脾胃学说,对中医治疗对疳积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脾胃学说;中医治疗;疳积;肠道菌群

疳积症,也叫奶痨,是小儿常见病,表现为体质虚弱。疳积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食欲减退、头发枯黄、形瘦、磨牙、吮指、矢气频作、肚胀痞、大便干稀、烦躁不安等。小儿疳积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改变与疳积患儿的病程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助消化、维生素和益生菌等,但疗效因人而异。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内环境是由多个微生物组成的,单靠添加双歧杆菌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本文拟从脾胃理论出发,以小儿疳积症为研究对象,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索其对小儿疳积症的干预作用。

一、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中医药在治疗小儿疳积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能使儿童的临床表现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儿童面色红润,食欲增加,还能调理排便,说明“调补脾胃”的中医理论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已有研究表明,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既能促进益生菌生长,又能抑制致病菌生长。例如,槐米提取物水乙醇能提高肠道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减少梭状芽孢杆菌的数量,从而抑制肠道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小檗碱是黄连、水螅、黄柏等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在肠道菌群的硝基还原酶催化下,可被还原为具有较高生物利用度的氢化小檗碱,并经小肠进入血液,再经过体内代谢,产生较强的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小檗碱能明显减少肥胖大鼠的肠道菌群群落,减少产短链脂肪酸细菌的数量。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白头翁汤能上调肠道益生菌类细菌,重塑肠道菌群,并能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白细胞介素-8释放,有效缓解肠道炎症,保护肠道健康。中药主要是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体内,起到调整肠道菌群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传统中药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及保护肠黏膜等功能。

二、“消补兼施”治法与肠道菌群调控机理的关系

脾胃和肠道菌群对食品的消化、吸收具有类似的生理功能,两者都具有分解、消化、吸收、输送养分、参与和维护机体稳态,实现体内稳态的协调。肠道菌群失衡与脾胃失司具有相似的病理状态。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患儿的面色蜡黄,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这是因为他们的脾胃功能失调,而造成的。由于肠道菌群失衡,细菌间的相互牵制平衡被破坏,致病菌大量滋生,儿童出现腹胀、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

董廷瑶在研究儿病时指出,儿童具有童阴之气,其生长特点是生气旺盛,精微营阴不足,其生长发育依赖于脾胃的养分供应,因此,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应重视其先天强壮,但也不能忽略调养,若脾胃稍有紊乱,还是容易患病;先天弱者经过适当的训练,也能变得更强。对于脾胃的调理不能一味的补,一定要配合一些润肠的药物,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调整肠道菌群也要遵循同样的原则,不能一味地使用抗生素来清除肠道内的病原菌,也不能因为看到肠道菌群紊乱就盲目服用益生菌。

研究表明,后天因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符合“脾为后天之本”的科学内涵。脾失健运,水液过盛,清浊不分,易出现腹胀、纳差、肥胖等病症;“脾主志”是“思”的核心,“思虑过度则损伤脾胃”,“脾虚证”也会影响“五志”,“情志失调”也可影响“微生态”平衡。

儿童生长发育快,需要大量的水谷精微,但儿童的脏腑脆弱,脾胃机能还不完善,这是因为他们的先天禀赋、后天的失调、药物的攻击等原因,都会损伤他们的脾胃,使脾胃变得虚弱,水谷无法转化,清阳无法上升。在当今的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富足,很多父母都很宠爱自己的子女,他们只注重营养,生怕孩子吃不饱,吃不饱,所以给他们喂食了大量的高蛋白质。但是,儿童的脾胃还很虚弱,如果有太多的营养,他们就很难消化。进食过量,会使孩子的脾胃变得迟钝,胃口变差,脾胃也会变得迟钝,久而久之,脾胃受损,就会出现疳积。

总之,在治疗疳积的同时,还要注意养护脾胃,同时,临床医师也要积极地指导父母,不要溺爱儿童,让儿童随便吃东西。

三、病案分析

患儿两岁,因疳积时间较长,脾胃虚弱,面黄肌瘦,小便清稀,大便溏泄,时常发烧,舌淡苔薄,服用益生素1个月,效果不佳,病情渐重,予消疳及脾。

方药:郁金4.5克、党参4.5克、茯苓9克、炒白术9克、佛手4.5克、清甘草3克、青皮3克、六神曲9克、五谷虫9克、三棱4.5克。服用药物后,患儿的腹部柔软,面色红润,形神精神好,食欲大增,大便次数减少。复诊经调理后痊愈。

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主要药物,能够健脾,以三棱、莪术、五谷虫药物除疳调脾。前期研究表明,党参具有调节菌群失衡的功效,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增强醋酸代谢有关,并能有效地抑制外来细菌及其肠道内潜在病原菌的增殖。白术是中医“健脾之要”,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其治疗脾虚证、调节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疗效。五谷虫可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细菌的数量。配伍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小儿疳积。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成年人多,脾胃负担较成年人重。但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加之后天调护失宜,如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失调,胃纳运化失和,饮食无以化成精微,乳食积滞于内而致病。小儿的生理特点要求在喂养上应顺应脾胃发育的规律,循序渐进,有序、有时、有节的科学喂养,平日需要注意饮食结构,需忌食冷饮、巧克力、油汆等食物。此外,良好的进餐环境也十分重要,进餐时应避免恐吓、训斥小儿,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总结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既能从脾胃的根本上进行调理,又能调整体内的肠道菌群,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肠道菌群与中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对中药进行转化,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控,进而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产生正向的变化,进而产生疗效。因此,肠道菌群与疾病的防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肠道菌群与中药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通过对其进行特异性有效组分重构,从而达到对疾病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琳琳,王烨.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6,30(5):483-490.

[2]张津玮,李永成.脾胃学说源流浅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9):49-49.

[3]杨婷婷,高明利,马璐萍.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2):52-55.

[4]张北平,赵喜颖,吴艺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理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4):276-277.

[5]郭文茜,王琦,郭刚,马晗,万瑾毅,姚海强.基于人体肠道菌群探讨“脾为后天之本”[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9):5165-5168.

[6]王方园,彭莹莹,杨振弢,孔宪斌,卜志超,孟静岩.从脾论治肠道菌群失调型慢性腹泻[J].西部中医药,2020,33(3):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