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育的课程思政之我见

/ 2

高等学校教育的课程思政之我见

蒋雪梅1, 2吉维1, 2,罗彦凤1, 2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1. 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400030

摘要:高校课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所在。高校教育是否成功,很多方面都依赖于课程的内容和质量。而为了响应教育部的“三全育人”号召,进一步培育出有学识有高度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课堂上的课程思政在所难免。本文就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内涵、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作者们也对此发表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

一、前言

“课程思政”,它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不同于思政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三全育人)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渗透、融入和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强调高等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课程思政目标及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而是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发挥它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因此,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围绕以上“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之外,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紧紧围绕鉴定学生理念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党的创新理论进课程

首先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中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四)法治理论进课堂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职业教育进课堂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三、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对于专业课程,专业教师

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确立“四是四不是”: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不是要照搬思政课的概念或代替思政课,而是要结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不是每节课都要搞思政元素融入,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才有成效;不是思政内容一定要用太多理论术语,而是只要实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分析出来。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个努力方向:

1.介绍专业发展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每一类课程,所讲述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职业和行业都是从无到有发展变化的历史,讲授其发展历史,既是专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在此情况下,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最好时机。

2. 结合专业伦理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专业伦理教育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意义重大。每门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将其挖掘出来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知晓从事本专业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行为标准,对专业活动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才能成为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3. 加入形势与政策内容,培养竞争意识

专业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课程时代性的延伸。通过介绍本专业以及国际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形势等,特别是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引导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4. 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健全思维

各类课程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样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法。

5. 树立服务社会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担当

以理工类课程为例,其学习与实践目的侧重于人类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终极目标是利用科技改变自然,关爱生命,惠及广大人民,造福人类本身,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这是课程思政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目的集中体现。

6. 坚守专业定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要从国家战略和行业需要出发,考虑如何为国家战略、行业需要服务。坚持课程知识的科学性,挖掘其学理、价值、伦理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插入社会道德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7. 深挖人物事迹,以案说法立德树人

对于一门课程,授课教师要熟知具有代表性行业专家和历史名人,通过他们的科研人生彰显巨大的人格魅力,突出人物精神背后的思政价值。给学生树立可能的做人榜样。

8. 结合地域特色,讲好校本故事

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色,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能了解当地与其相关的一些地域特色,把学校和专业相关的故事传送出来,让学生能有更好的切身体验。如我校处于红色文化突出的重庆,在我校专业授课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重庆的红岩精神来弘扬这些红色故事,让课程思政更具体。

9. 做好行为示范,确保以身作则

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抵不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所以在思政过程中,教师身教引导尤为重要。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要提前教室;要求学生上课不玩手机,教师上课要戴手表,也不要以任何理由在上课时间接触手机;要求学生见了老师问好,老师被问好后要回复问好或点头示意;要求学生作业认真,教师批改作业也要高度认真并有批语等等,都是对学生最好的行为示范。

方法决定质量,态度决定努力。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当然有个融入方法的研究提炼问题,但“态度”还是第一位的。惟有把融入过程,看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为学生今后做人做事和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后劲支持,看成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分内事,这样才能唤起教师的授课兴趣和学生的吸收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目的。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等教育是决定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关键所在,而高等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程思政”这项承载着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的“两面刀”,一定得时时闪现,成为高校课堂教育的常态。愿高等教育处处呈现“课程思政”之风,亮“专业培养”和“素质培养”之双利剑。

参考文献:

[1] 洪早清, 袁声莉.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教育管理,2022, 16 (1): 38-46

[2] 郭巧云, 陈红亮, 陈晓淼, 张玉涛. 化学教育, 2023, 44(14): 73-80

[3] 章 燕,刘中华. 《生命科学前沿》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 38(6): 823-825.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项目编号:20210630);重庆市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编号:YKCSZ23021);2022年生物工程一流专业核心课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