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细胞免疫治疗宫颈癌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3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宫颈癌研究进展

张卉迎 王云飞

济宁医学院 272067

摘要:在妇女恶性肿瘤中,宫颈癌是相比而言更为典型的妇科肿瘤,其易发人群集中在40岁~65岁,近些年来其发病趋势有年轻化的势头。宫颈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中晚期患者通过放疗和化疗进行治疗,预后相对较差。现阶段DC-CIK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上日渐广泛。以下对DC-CIK细胞免疫疗法对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给予综述。

关键词:宫颈癌 DC-CIK免疫疗法

宫颈癌相对来说是比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的高危人群集中在40岁~65岁[[1]],近些年来其发病趋势有年轻化的势头[[2]],给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宫颈癌疾病都与人乳头状病毒(HPV)有关系,绝大部分的宫颈癌中可检测到高危型HPVl6和18亚型,但致使宫颈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HPV16。大约四分之三的女性在生命周期中最少会感染一次HPV,大部分的HPV感染可被自身机体免疫清除,只有连续性受到高危的HPV侵袭才可能诱发宫颈病变[[3]]。在宫颈病变的治疗过程中,以外科手术为主并加以放化疗的方法。但对晚期患者治疗预后不佳。现在免疫疗法是许多恶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在DC-CIK作为一种广泛适用的癌症免疫疗法中指出,由体外产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组成的一种广泛适用的非MHC依赖性细胞疗法。这种疗法与其他抗癌疗法(包括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协同作,且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

1.1DC理论概念

DC因其外表形状所以被起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细胞生物学家RalphM.Steinman首先发现的。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起源,其分化主要有以下两种来源;其一,髓样干细胞在GM-CSF的刺激下分化成髓样DC(myeloiddendriticcells,MDC),也称DC1;其二,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称为浆细胞样DC,即DC2。在皮肤、气道、淋巴器官等部位是DC的主要分布器官,但数量极少,人外周血DC仅占单个核细胞(PBMC)的1%以下,且具有高度异质性,所以在不同组织中的DC有不同的名称。如朗格汉斯细胞就是分布于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棘细胞之间。在机体中表现最好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就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可分为成熟DC和未成熟DC,分别具有激活初始型T细胞和迁移能力。

1.2DC作用机制

①DC能表现MHC分子,分别是MHC-Ⅰ和MHC-Ⅱ,在MHC分子与其捕获的肿瘤抗原结合后,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把这种复合物传递给T细胞,从而启动限制性反应。②DC与T细胞结合后产生很多的IL-12、IL-18激发T细胞增殖,从而诱导CTL产生,主导Th1型免疫应答,用以清除肿瘤。

2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

2.1CIK理论概念

CIK细胞于1991年被Stanford University SchmidtWolf等人首次报道。CIK细胞是通过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与干扰素γ、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和IL2连续温育而获得的离体扩增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正常情况下,CIK细胞中的CD56+和CD3+细胞在健康人外周血中非常少,仅1%-5%[[4]]。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三周,CIK细胞数目将增加1000~6000倍,最高时90%的CIK细胞体系是CD3+和CD56+细胞。CIK细胞显示出非常有限的GvHD毒性以及强烈的肿瘤内归巢[[5]]。因此,在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中应用CIK细胞是最优的方案。

2.2CIK作用机制

CIK细胞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方式达到治疗效果。首先,CIK细胞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红津楚等[[6]]在基于CIK的免疫疗法对晚期实体瘤的疗效研究中发现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能够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恢复细胞免疫,无严重副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实体癌。其次,CIK细胞通过释放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来抑制肿瘤细胞。再次,CIK细胞还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致其失去活性。CIK细胞表达FasL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采用CCK-8检测DC-CIK细胞对Hela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ela细胞Bax/Bcl-2mRNA比值和c-mycmRNA水平。DC-CIK细胞与Hela细胞放在一起培养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到58.40%。Hela+DC-CIK细胞凋亡率增加4.12倍。Hela+DC-CIK共培养的Hela组Bax/Bcl-2mRNA比值为Hela组的(3.49±0.08)倍,c-mycmRNA水平提高60.72%。以上结果初步验证DC-CIK可能通过调控Bax/Bcl-2及c-myc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Hela细胞凋亡。

3DC-CIK

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以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细胞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DC和CIK是人体内攻击肿瘤细胞的主力军,这些特异性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相结合,能有效穿透肿瘤细胞膜并裂解肿瘤细胞。

3.1DC-CIK联合培养

将DC和CIK联合培养有利于CIK体外增殖成熟、增加CIK细胞毒性、减少CIK细胞群中Treg细胞数量达到降低其对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抑制效果,同时CIK对DC的成熟也有积极意义。比单独应用CIK能取得更显著的肿瘤治疗效果。

在联合或不联合DC-CIK化疗的抗肿瘤免疫和肿瘤反应中对2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中发现,DC-CIK细胞可以增加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例,同时还可提高抗肿瘤免疫和肿瘤反应。DC-CIK这种治疗方法,尤其是DC-CIK细胞,借助于提高外周血中的CIK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力。在宫颈癌治疗中,通过对DC-CIK共同培养,并对宫颈癌细胞进行干扰,能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最终致使宫颈癌细胞失活。

3.2DC-CIK联合在宫颈癌方面的研究

CIK细胞经DC刺激后,它的抗肿瘤活性明显提高。在探讨自体CIK细胞输注联合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中,实验对比89例晚期宫颈癌患者。自体CIK细胞输注加上传统放化疗疗法对晚期宫颈癌的短期疗效效果比较好,能显著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提升生活品质,而且副作用较低。在评估DC-CIK细胞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对57名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患者(DC-CIK组)和33名单独接受最佳支持治疗的患者(BSC组)进行了配对研究。结果表明,CD4+/CD25+和CD8+/CD28-DC-CIK免疫治疗后亚群显着减少(P<0.05)。与bsc组相比,dc-cik组cd3+、cd8+>60岁对<60岁)、临床分期和CIK治疗频率显着影响DC-CIK组患者的OS。发现CD8+/CD28-比值<21.12可将os的风险比(hr)降低至0.50[95%置信区间(ci):0.29-0.87]和cd8+>9.04可将OS的HR降低至0.45(95%CI:0.21-0.98)。DC-CIK组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总之,这些数据表明DC-CIK输注能够改变T细胞亚群的比例,降低了调节性T淋巴细胞亚群。因此,这种免疫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系统的失衡并延长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在宫颈癌治疗过程中接受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化疗的效果,DC-CIK细胞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4有效性和安全性

DC-CIK细胞免疫治疗癌症的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实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大家的关注。通过临床试验荟萃分析,与传统治疗相比,DC-CIK免疫治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免疫功能,而且降低了死亡率和免疫负调节指数,不良反应轻微。在研究中表明,细胞免疫疗法以互补方式(而不是竞争)与其他当代癌症疗法相结合的优化将是对抗癌症的关键。在研究中表明DC-CIK细胞可以增多外周血中的CI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NK细胞的数量,从而增加抗肿瘤能力。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免疫治疗在宫颈癌(CC)中的安全性[[7]]。因此,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增强宫颈癌患者免疫力,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5结语

DC及CIK抗肿瘤机制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改善预后等方面的强大作用。故将DC与CIK共同培养后,强强联合,在宫颈癌的治疗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抗肿瘤作用。这种生物免疫疗法具有符合生理、低毒和高效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治疗潜力和生命力,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关于DC-CIK治疗仍存在许多难题。主要是没有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其用药时间、方式、用量及其转归指标均无统一方案,其与传统疗法的混合使用没有案例可借鉴;其次,这种治疗方法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缺少大量试验数据,这种疗法是否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疾病,是否会因过度刺激T细胞从而导致T细胞减少甚至耗竭,这些还是未知数;再次,DC-CIK技术对医疗设备要求比较高,治疗费用较贵,其性价比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Liu Xuehua,Huang Hongling,Zhao Yan,et al.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linical Medicine[J].2021(02):108-109+106.

[[2]] 李丹.妇科肿瘤年轻化 每年妇检不能省[J]. Health for Everyone,2017(09):62-63.

[[3]] Gupta SM,Mania-Pramanik J.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progression of HPV-associated cervical carcinogenesis [J]. J Biomed Sci,2019,26(1):28.

[[4]] M Introna.CIK as therapeutic agents against tumors[J].Autoimmun, 2017, 85:32-44.

[[5]] Martino Introna,Fabio Correnti.Innovative Clinical Perspectives for CIK Cells in Cancer Patients[J].Int J Mol Sci,2018,19(2):358.

[[6]] Hongjin Chu,Fengcai Du ,Lixin Jiang,et al. The Efficacy of CIK-Based Immunotherapies for Advanced Solid Tumors[J].Technol Cancer Res Treat. 2017,16(5):577-585.

[[7]] Mona W Schmidt,MarcoJ Battista,,Marcus Schmidt,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mun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J].Cancers (Basel),.2022,14(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