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效果及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3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效果及作用分析

陈佳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 义乌322000

摘要:目的 探究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共计80例疑似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入院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纳入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穿刺病理活检,并以穿刺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分析CT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病理活检,纳入患者中确诊肠系膜脂膜炎者72例;CT检查诊出70例,准确69例。CT诊断的诊出率与病理比较(X2=0.2504;P>0.05)。CT检查灵敏度95.83%(69/72)、准确度分别为95.00%(76/80)。且CT诊断中,增强扫描下病变组织CT值(-62.15±20.05)HU以及常规平扫下病变组织CT值(-68.45±20.02)HU高于正常组织CT值,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有意义(T=11.9102;T=10.2526;P<0.05),CT影像中患者还可见特征性的雾状肠系膜征、肿块假包膜征、脂肪环征等征象。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良好,疾病诊出率高,还可准确显示病变的特征性,利于患者后续诊治方案制定,建议作为该病的初筛技术。

关键词:肠系膜脂膜炎;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病变特征性

前言

肠系膜脂膜炎也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是临床较为少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因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而得名。据临床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肠系膜脂膜炎发病率约为0.16%~0.34%,多见于24~87岁人群,且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还多伴有脂质代谢紊乱[1]。肠系膜脂膜炎病发后,患者可见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但症状多缺乏特异性表现,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或是造成误诊,导致最佳治疗时机的错失[2]。也因此,如何高效诊断肠系膜脂膜炎,始终是该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以往诊断中,临床多通过病理活检确诊该病,但病理活检多为有创操作,耗时长、成本高,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故而难以作为初筛手段[3]。而多层螺旋CT技术具有图像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多方位检查、可重复性操作等优势[4],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病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本文即选择疑似肠系膜脂膜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多层螺旋CT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共计80例疑似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入院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其中男患者43例、女患者37例,年龄均值(55.87±10.23)岁,最高78岁,最低32岁;病程均值(2.82±0.76)个月,最长5个月,最短1个月。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患者均有肠系膜脂膜炎临床表现,包括腹胀、纳差、发热、食欲降低、消瘦等症状。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符合CT、穿刺活检指征。检查依从性良好。知晓研究,在同意研究书上签字。

1.2.2排除标准

精神异常,无法有效依从检查指令的患者。沟通和(或)认知障碍者。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者。严重传染性疾病者。不愿参与研究者。

1.3方法

纳入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穿刺病理活检,具体:

(1)多层螺旋CT检查:本院使用64排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螺旋CT进行检查。检查前,受检者均接受影像学医师的教育指导,详细讲解多层螺旋CT检查的原理、检查效果、注意事项,以提高受检者CT检查的认知,提高依从性,遵医嘱做好准备工作。检查时,受检者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受检者膈顶至耻骨,参数设置为管电流200~275 mA、管电压120 kV、层距5 mm、层厚5 mm、间隔1 mm,先行薄层平扫,以初步获取受检者病变的信息。扫描期间,由影像医师言语指导受检者扫描时深吸气并屏住呼吸的时机。平扫后,予以受检者增强扫描,经受检者肘部静脉注入对比剂,对比剂选择碘海醇,剂量100 mL,以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2.5~3.5 mL/s,注射浓度350 mg/mL;对比剂注入后,于注入后25 s时(动脉期)、注入后60 s时(静脉期)进行扫描,增强扫描参数后层厚5 mm、层间隔5 mm,获取图像后传输入工作站进行多曲面以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重建参数为层厚1.25 mm、层间隔1.25 mm,常规窗宽250 HU、窗位40 HU,腹膜窗位10 HU、窗宽300 HU。获取影像资料后,由影像科至少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片处理,同时对肠系膜病变区域、正常肠系膜脂肪的CT值进行测量。

(2)病理穿刺活检:检查前1 d,影像科医师需开展受检者术前教育,详细介绍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叮嘱受检者检查前需做好常规准备工作,术前8 h避免高脂肪食物食用,同时询问受检者药物过敏史、麻醉史等信息;检查时,受检者常规全身麻醉,影像学技术引导下穿刺,获取病变中心区域的活体组织,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活检。

1.4观察指标

1.4.1分析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价值

纳入五项指标评估诊断价值,即灵敏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关节镜结果为标准,各项计算公式如下:

(1)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全部患者*100%。

(2)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

(3)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

(4)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

(5)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1.4.2比较患者不同组织的CT值

比较患者病变组织增强扫描下CT值、常规平扫下CT值与正常组织CT值的差异。

1.4.3分析患者的CT特征

对CT诊出患者的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价值

经病理活检,纳入患者中确诊肠系膜脂膜炎者72例;CT检查诊出70例,准确69例,详情见表1。CT诊断的诊出率与病理比较(X2=0.2504,P=0.6168;P>0.05)。灵敏度95.83%(69/72)、准确度分别为95.00%(76/80)、特异度87.50%(7/8)、阳性预测值98.57%(69/70)、阴性预测值70.00%(7/10)。

表1CT诊断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的符合度分析

\

CT诊断结果

总计

阳性

阴性

关节镜

阳性

69(86.25)

3(3.75)

72(90.00)

阴性

1(1.25)

7(8.75)

8(10.00)

总计

70(87.50)

10(12.50)

80(100.00)

2.2比较患者不同组织的CT值

CT诊断中,增强扫描下病变组织CT值(-62.15±20.05)HU以及常规平扫下病变组织CT值(-68.45±20.02)HU高于正常组织CT值(-107.25±24.53)HU,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有意义(T=11.9102,P=0.0000;T=10.2526,P=0.0000;P<0.05)。

2.3分析患者的CT特征

(1)CT扫描的图像特征:CT检查中,诊出患者均可见特征性的雾状肠系膜征、肿块假包膜征、脂肪环征等征象,其中雾状肠系膜征出现56例(出现率80.00%)、肿块假包膜征出现40例(出现率57.14%)、脂肪环征出现38例(出现率54.29%)、软组织小结节出现28例(出现率40.00%)、囊性病变出现20例(出现率28.57%)。

(2)CT图像表现:经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病灶可见密度与脂肪相似的肿块或片状影,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且从肠系膜根部沿着血管延伸,包绕血管,血管并不受病灶的侵犯,但受压下形成充血、血栓,在影像学中见血管增粗、增多状况。且CT影像中可见肿块的周围有软组织密度带,厚度为2~8 mm,并以该密度带将周围正常脂肪组织、肠系膜炎症病变区域进行分割。

3.讨论

肠系膜是腹腔重要的组织结构之一,主要为二层间皮膜。解剖学研究证实,肠系膜主要发挥肠管活动维持、肠管固定作用,虽看似较为薄弱,但内含相当量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以支持肠道动静脉的活动[5]。而肠系膜还能够隔离腹腔积液、脓肿,阻滞腹腔炎症、肿瘤等疾病的扩散[6]。因此,及时诊治肠系膜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好发于小肠系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病因,但认为该炎症发生可能与肠系膜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7-8],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还可引起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以往诊断中,病理活检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有效技术,诊断准确性高。但该技术成本高、耗时长,还需辅以麻醉、穿刺等操作,部分患者难以耐受,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9]。而多层螺旋CT是CT技术发展的产物,属于无创影像学技术,能够多方位、立体、清晰、直观的观察病灶,并准确显示病灶周围侵犯、血管特征等信息,从而快速、准确诊出病变[10]。本文中,CT诊断的诊出率与病理比较(P>0.05)。患者增强扫描下、常规平扫下病变组织CT值高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P<0.05),诊断准确性95.00%。便证实了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

而CT征象中,患者可见特征性的雾状肠系膜征、肿块假包膜征、脂肪环征等多种征。可见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多层螺旋CT的影像中特征性征象多样,这是因为肠系膜位置较为隐蔽,其结构较为特殊,病灶病变程度不同,还可分为肠系膜脂肪浸润、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等,故而扫描的征象也呈现多样化[11]。但从整体来看,患者病灶呈现包绕系膜血管、病灶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界清晰等特征,且在肿块周围有脂环征,同时影像中可见假包膜征,也提示临床患者病灶存在自限性,即患者病灶肿块周围有软组织的密度带存在,可分割正常组织、肠系膜炎症。有学者认为,脂环征、假包膜征是肠系膜脂膜炎的典型表现

[12]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效果良好,疾病诊出率高,还可准确显示病变的特征性,利于患者后续诊治方案制定,建议作为该病的初筛技术。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患者纳入样本数量较少、未对患者病变严重程度进行细分,后续本院也会继续纳入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该病的其他优势,为临床疑似该病患者的及早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黎俊,董丽凤,姜树伟,罗和生.肠系膜脂膜炎7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7):479-481.

[2]蔡秀娟,朱秋外,罗学斌.多层螺旋CT用于肠系膜脂膜炎诊断84例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6):630-632.

[3]田斌.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3):135-137.

[4]王琼.MS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特征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8):71-73.

[5]黎俊,姜树伟,谢俏,等. 肠系膜脂膜炎三例误诊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20,33(6):24-27.

[6]丁宇,曾旭,蔡建国,等. MSCT在不典型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11):167-169.

[7]陈建华,盛亮,李军苗.肠系膜脂膜炎MSCT影像特征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11):1935-1938.

[8]苏雅珍,郭乾育,马丹,等.CT诊断的肠系膜脂膜炎5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2):146-149.

[9]李黎,梁惠萍,陈炯,等.多层螺旋CT增强造影与肠镜在炎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微创医学,2022,17(5):550-554.

[10]张德生,何剑. 多层螺旋CT在肠及肠系膜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 浙江医学,2019,41(15):1667-1668,1672. 

[11]徐海涛,于观平,殷亮. 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J]. 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5):165-167. 

[12]洪晓平.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价值体会[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