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儿童学习成长规律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2

顺应儿童学习成长规律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彭坤权

重庆市垫江县五洞小学校 408326

[摘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做多少题,得多少分,而是要通过数学学习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儿童,所以要发展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顺应儿童的学习成长规律,因势利导。这像根雕艺术家必须顺应树根的形状、材质等特点,才能将其雕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瑰宝一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有尊严,心理很安全,他才愿意学习;他觉得数学学习很有趣,才会乐此不疲;他能欣赏到数学之美,才会热爱数学;他坚信自己数学学习能成功,才能激发出更强大的内驱力

[关键词] 顺应规律儿童特点学习规律;成长规律;核心素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做多少题,得多少分,而是要通过数学学习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儿童,所以要发展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顺应儿童的学习成长规律,因势利导。这像根雕艺术家必须顺应树根的形状、材质等特点,才能将其雕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瑰宝一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有尊严,心理很安全,他才愿意学习;他觉得数学学习很有趣,才会乐此不疲;他能欣赏到数学之美,才会热爱数学;他坚信自己数学学习能成功,才能激发出更强大的内驱力

一、学习生活有尊严

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儿童在学习共同体中都能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很有尊严,心理很安全,他每天才愿意到学校来,愿意走进数学课堂,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学习中,尊重每一个儿童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老师不搞一言堂,课堂也不只是优生表现的舞台,而是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表现机会。特别是那些不爱发言的儿童,更是要鼓励、甚至邀请他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他表达得不顺畅甚至观点错误,但在他表达时,所有人满怀期待地注视他、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他的发言,予以最大的尊重。假如他确实没有理解大家正在交流的话题,大家不是嘲笑、指责他,而是一起真诚地群策群力、千方百计帮助他如何一步一步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当他完全搞懂这个问题,有尊严的坐下时,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同学们急他之所急、真诚相助的手足情谊。从而让每一个人,在数学学习中都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可畅所欲言地交流。

这样做,不会浪费很多时间吗?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如何按时完成?的确,这是相当需要耐心和时间的,单就本节课来讲,的确可能影响。但长远看,所花的时间一点也不浪费,其最大价值在于整个班级形成了一种包容、关爱互助共进学习氛围。置身这样的集体中,温暖是会彼此传递的,而且一定会从课内延伸到更广阔的学习生活场景。

二、学习过程很有趣

只有儿童内心觉得数学学习很有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并乐此不疲。

(一)让数学与儿童的世界融通

儿童有自己的世界。让数学与儿童的世界融通,不仅能使儿童感到数学很亲切、很简单,而且也更有趣、效果更好。

学习儿童身边喜闻乐见的数学,如探究买早餐的学问、玩具中的几何图形、投篮的概率、游戏的策略、日出日落的方位等数学问题,儿童很熟悉,也非常感兴趣,他学习的兴致就高,学习效果就好。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凸显数学本质,引导儿童利用原有经验对这些数学现象作出合理的阐释。

当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数学方法,得出数学结论之后,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儿童会深刻地体会数学真有用

(二)数学知识我创造

儿童学习数学不能由我们老师将数学知识灌输给他们,最好的方式是儿童置身现实数学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然后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去一步一步地把数学知识自己创造出来。儿童在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感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培养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正是他们适应未来挑战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数学很美

数学蕴含着对称美、简洁美、逻辑美和谐美等引人入胜数学之一旦儿童发现并欣赏到了数学之美,他的眼光和思维必然迈上了新台阶

如,数学定理、公式和符号往往能以最简洁的语言完美地表达准确的数学内涵。如乘法交换律,文字表述就显得有些冗长但用字母公式表示,就非常简洁、直观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生动的方式把数学之美呈现给儿童,让他们直观地感受数学美。

三、数学学习能成功

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如果举步维艰,很难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必然兴趣索然,萌生退意。所以,为了吸引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将数学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更容易达成的小目标,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充分感受学习努力被认同、自身价值被肯定的愉悦感。但凡他们达成目标,即使是小目标也及时奖励,用一串接着一串的数学学习成功体验持续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积跬步也能致千里!

分解后的小目标,要保持必要的难度系数,才有利于保持数学学习本身对儿童持续的吸引力。假如他们每次完成的都是“1+1=2”这样没有难度的任务,他们的能量与活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机会释放,他迟早会不屑。如何把握好难度系数的这个“度”?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每个儿童的角度去考量:难度上限是他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获得成功;难度下限是他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他非常努力仍反复失败,必萌生退意,拽在我们手上的风筝线都断了,我们还怎么去引导?我们一定要在“风筝线断”之前及时发现苗头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难度系数,以促成儿童获得必要的成功体验。

儿童每次达成了目标,及时予以奖励,以强化其内在动机。给予儿童的任何奖励都必须:是他想要的、有条件、短暂的、有使用范围。不能无缘无故地奖励学生。每次奖励都只能很短暂地满足其当下的某种需求,如果他要想再次获得奖励,则必须付出新的努力。为了吸引儿童,可以预告“奖励”如何精彩,但不预送。我们送奖励给儿童时,要仪式感,让他充分体验到成就与荣耀。只要乐于接受我们的奖励,那他沿着目标指引达成更高的目标就只是时间问题。

每一个儿童的数学学习都既极具个性又有规律可循,我们必须顺应其学习成长的规律去因势利导,才能唤醒其强大的内驱力,促其形成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