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功能、满意度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1
/ 2

协同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功能、满意度临床观察

邓兰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1120

【摘要】目的:  研析协同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功能、满意度临床效果。方法: 2022-12~2023-1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比对组54例:落实常规护理操作;分析组54例:开展协同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不同方案护理效果差异。结果:  分析组左心室射血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比对组,在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低于比对组,P<0.05。结论:  协同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满意度有积极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协同康复护理;满意度;心功能

前负荷不足、心肌细胞减少或损害、严重心律失常、容量负荷过重及高动力循环状态等均为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病因,由于该病发生率持续性增加,从而获得相关医学研究者的重视度,认为感染、贫血、体力活动、妊娠及分娩等也是慢性心力衰竭主要诱发因素,疾病一旦形成患者机体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对患者生存时间、日常生活水平等方面非常不利[1]。此外,因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发展缓、进展慢等特征,为保障患者机体健康水平,予以其护理服务非常有必要。协同康复护理可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依从性,缓解心理负性情绪,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日常生活水平[2]。因此,本文就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落实不同护理干预,重点分析协同康复护理临床应用优势与价值。

1基础资料与护理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2-12~2023-1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因具体实施的护理手段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54例,50-78岁,平均年龄(62.82±2.54)岁,男29例,女25例;分析组54例,51-78岁,平均年龄(62.90±2.58)岁,男30例,女24例;各组基线数据较比,无差异性P>0.05。

1.2护理方法

比对组:落实常规护理操作:督促患者遵医用药,详细讲解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所需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患者在疾病方面的疑问加以解答,对于其合理化需求尽可能满足。

分析组:开展协同康复护理模式: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先通过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相关医学知识,包含诱因、病理过程、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用药对病情的稳定等相关内容,并定期举办健康讲座,让患者与家属积极参与,在沟通期间对患者、家属在疾病、护理方面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②心理关怀:在沟通期间对每位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加以观察与评估,可通过指导患者聆听音乐、观看书籍、观看电视、与家属和同事沟通等方式调节心理问题。对于负性情绪严重的患者,督促家属多陪同、多进行语言方面的鼓励,护理人员可通过语言方面的疏导、精神方面的鼓励加以调节,引导其将内心负性情绪根源释放,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与鼓励。③日常生活指导:督促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可熬夜,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饮食方面需要控制钠的摄入量,以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确保每日摄入营养均衡。督促患者每日开展有氧运动,以慢走、打太极等方式为主,家属做好陪同与监督工作。④延续性护理:患者离院后,护理人员定期开展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机体状况,依据其错误的行为加以纠正,并督促患者加强对自身状况的观察,家属做好陪同与指导工作,若发现患者机体有异常状况,立刻复诊。

1.3 观察指标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护理后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检测,并询问患者对此次护理服务是否满意,划分为满意、中立,满意率越高则代表护理模式越获得患者认可与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5.0统计对本文数据加以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以P<0.05,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分析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比对组,在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低于比对组,互比,存在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组间心功能、满意度的比较(±S)

小组

例数

心功能

满意度(分)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m)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mm)

比对组

54

50.14±2.00

57.50±1.61

50.00±1.96

85.12±3.65

分析组

54

55.15±3.26

52.11±1.47

44.12±1.12

90.65±5.06

t

9.626

18.168

19.141

6.513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高龄、存在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概率高于其他群体,而且此疾病具有发展缓,进展慢等特征,不仅发生率颇高,也是导致临床死亡率升高常见疾病之一。所以,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落实护理服务非常有必要[3]

常规护理忽视对患者精神与心理层面的重视度,而且护理人员被动性工作,导致整体护理水平效果不佳,而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性进步,协同康复护理在临床中应用率持续性提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占有重要角色,患者与家属也有一定的参与感,共同协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病情稳定,提高预后。本次开展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关怀可调节患者内心不良情绪,而且有家属的鼓励与陪同可予以其家庭温暖感与呵护感,提高归属感,释放心理负性情绪;日常生活指导便于提高其生活水平的同时保障机体健康度,抑制病情进展;延续性护理可达到持续性护理目的,也可达到再次督促效果,利于患者加强对自身状况的观察,提高定期复诊意识。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予以患者协同康复护理效果确切,不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更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丰桂云. 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协同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心功能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2022(24):101-104.

[2] 祖东亮,张双,王楠. 协同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69-171,174.

[3] 姜梅卿,孙海燕. 协同康复护理联合行走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2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