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在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1
/ 2

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在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第一作者:秦小清 ,通讯作者:叶文艳

奉节县中医院  重庆市  404600

【摘要】目的:探讨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在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西医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中医组应用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中医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西医组,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西医组,有差异(P<0.05)。结论: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在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腹痛;隔药十字灸;皮内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脾胃虚寒型腹痛作为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喜温喜按、食欲减退等症状[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多采取药物治疗,但效果有限。近年来,中医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其中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所重视。该方法结合灸法和针刺的双重作用,能够温补脾胃、散寒止痛。初步的临床实践表明,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在脾胃虚寒型腹痛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脾胃虚寒型腹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见表1。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女/男

年龄(岁)

病程(d)

中医组

40

21/19

12~35(24.83±3.46)

2~10(6.38±2.17)

西医组

40

26/14

11~37(25.26±3.17)

2~9(6.23±2.28)

X/t值

1.289

0.580

0.301

P值

0.256

0.564

0.764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脾胃虚寒型腹痛的中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之间;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或已停用相关治疗一周以上。

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研究药物过敏或存在灸法、针刺禁忌症;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治疗与观察者。

1.3 方法

西医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国药准字 S10950032)口服,1粒1次,每天2次,治疗2周。

中医组应用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治疗。(1)皮内针治疗:选用一次性麦粒型皮内针,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将针刺入脾俞、胃俞、足三里(双)及中脘穴。操作时,左手固定穴位皮肤,右手持针沿皮下刺入,针身埋入约0.5cm,方向与经脉循行交叉。贴胶布固定,留针120分钟,期间每10分钟按压胶布约10秒,拔针后方可离院,隔三天1次,连续治疗2周。(2)隔药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消毒皮肤后涂抹姜汁。将肉桂、干姜、吴茱萸以1:2:2比例研粉,填满肚脐并均匀撒在消毒皮肤上。铺上桑皮纸和姜泥,呈梯形状。然后放置艾炷并点燃,从中脘穴开始,依次点燃其上下左右共五点,每次灸2壮。灸后擦净皮肤,用上述药粉醋调敷脐,敷2-4小时,隔日1次,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估,包括腹痛绵绵、空腹痛甚、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症状,无症状计为0分,轻度症状计为2分,中度症状计为4分,重度症状计为6分。

(2)治疗有效率。优:腹痛完全消失,脾胃虚寒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且长期无复发;良:腹痛明显减轻,脾胃虚寒症状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中:腹痛有所减轻,脾胃虚寒症状部分改善,生活质量变化不明显;差:腹痛及脾胃虚寒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治疗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计数资料用(%)描述,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描述,经t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后,中医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西医组,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积分(x±s,分)

组别

例数

腹痛绵绵

空腹痛甚

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

中医组

40

1.24±0.37

1.32±0.26

1.27±0.19

1.13±0.24

西医组

40

2.32±1.45

2.41±0.27

2.53±0.38

2.29±0.37

t

4.564

18.392

18.757

16.6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中医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西医组,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治疗有效率

组别

例数

优(n)

良(n)

中(n)

差(n)

治疗有效率(%)

中医组

40

29

9

2

0

95.00

西医组

40

21

11

7

1

80.00

X值

-

-

-

-

4.114

P值

-

-

-

-

0.043

3 讨论

脾胃虚寒型腹痛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表现为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等症状。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隔药十字灸与皮内针联合治疗逐渐受到关注,这种结合传统灸法与针法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温通脾胃、散寒止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隔药十字灸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药物并灸治,起到温阳散寒、调和气血的作用;皮内针则能持续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标本兼治,不仅迅速缓解腹痛,还能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3]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这说明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在改善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也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这种中医疗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隔药十字灸联合皮内针治疗脾胃虚寒型腹痛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估该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慧英,李俊燕,安瑞丹等.脐脘灸疗联合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23,46(03):26-28.

[2]朱苗苗.十字灸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

[3]张艳辉,皮内针法干预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