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1
/ 2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技术

苏宏

伊金霍洛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0

摘要:当前,从整体上来看,虽然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部分个人及企业对草原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极易降低草原的覆盖率,继而出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水质退化、病虫害增加、气温升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此,文章重点探讨了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技术,旨在推动实现草原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利用技术

1草原生态的重要性

草原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灾害风险,是全球碳循环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能够吸收和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发挥着重要的气候调节和固碳减排的作用。草原的畜牧业资源非常丰富,支撑着许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肉类、乳制品等健康食品,也是草药种植的重要基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中草药资源。草原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着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包括藏羚羊、麝牛、黑鹳、大鸨等多种濒危物种,草原植被和动物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草原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许多民族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遗产,例如,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藏族的牦牛文化、哈萨克族的骑马文化等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草原上的自然、人文景观,是人们追求旅游和休闲的重要场所,草原生态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

2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技术措施

2.1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

要想有效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就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找平衡,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发展与草原生态修复相适应的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并确保相关产业发展遵循生态友好原则,注重对草原环境的保护,在减少草原压力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第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当地政府部门可给予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农牧民、企业及社区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三,建立环保金融支持机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修复项目的支持力度,降低生态修复项目的融资成本,并提升相关项目的可行性,促进生态保护投资项目的推进;或者可以在税收政策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对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加征环保税,对生态友好的产业和企业则给予减免或优惠,引导经济发展向生态友好型转变。

2.2采用围栏封育,禁牧休牧

围栏封育是一种利用围栏将草地封闭起来,在一定时间内停止饲用的生态修复措施。由于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投入少、见效快,被大家普遍认可并广泛采用。围栏封育能够消除人为干扰,为植物重新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环境,能够促使草原植被更新、增强草地植物的生产力。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围栏封育对于提升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植物群落特征、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有研究发现,围栏封育能有效丰富草原植被物种及地下生物量,同时对提高草原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草原植被覆盖度具有显著效果。草地封育的时间可依据草地退化程度、面积大小和治理恢复情况而定。例如人工草地由于人为开垦问题严重,封育期可适当加长(以1年为限),过长的封育也可能导致草地生物量数目的降低;对于退化程度较小的草地,可进行短期封育,一般时间为几个月或春季1个月。

2.3促进草种业发展

一是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草种质资源是草种业的基础和源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农业部从1898年开始正式设置国外引种项目,从世界各地广泛收集牧草种质资源;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亚热带豆科牧草种质保存中心,保存了3.8万份以上的豆科牧草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持续加大对草种质资源库、圃的建设投入,面向国内外、瞄定重点区域广泛开展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二是着力打通草种子产业链条。造成当前我国草种子对外依存度高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链条不完整,有品种无种子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的育种工作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这些单位缺乏繁种所需的资金、土地、机械等必要条件,而草种企业重视种子销售而不关注耗时耗力的育种工作,繁种成为种子产业的断点。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还需要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转移和保护机制。三是建立完整的草种子认证体系。放眼国际草种业发达国家,草种生产基本都经历了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过程,建立了严格的种子质量检测、认证体系,产业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大幅提升。例如,美国通过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草种生产和加工关键技术提升等手段将草种子产量从平均每公顷150公斤至300公斤提高到每公顷1125公斤。此外,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都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种子认证制度,我国虽然有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但尚未建立完善的草种认证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对草种子真实性的认证还较为缺乏,亟需补齐这一短板。

2.4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缺乏完善的草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不如人意,甚至无法及时发现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近些年违法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的情况能够看出,草原生态环境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部分开发单位经常出现违规开采,导致草原生态破坏面积不断扩大,也给日后的恢复工作带来挑战。因此执法单位应加强监督管理,引入现代科技,对草原环境实施动态化、全面性的监测,这也是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前提,必须覆盖到草原环境的每个角落,明确不同区域的监测重点,同时定期到草原进行专项调查。另外,加大禁牧力度,扩大草原生态环境监管范围,监督过程中若发生违法行为案件必须严肃处理,以此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为了增强草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效果,有关部门可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打击,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对于非法采集草原野生植物的案件应予以控制,在主流媒体上进行曝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与监督,从而提高草原生态监督管理工作的成效。

2.5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复合型林草专业技术人才可为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更是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资源。一方面,高校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责无旁贷,要紧跟时代发展形势,立足于当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草原经济发展现状,增设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林草经济建设有关的专业。对于已有的草原专业毕业生要做好其理论传授与实践引导工作,为其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对于已有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培训教育,将新的技术方法、思想理论等渗透给专业技术人才,促使专业技术人才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好地应用于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中。

3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草原生态破坏问题日渐严峻,虽然人们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草原生态进行保护,但尚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也说明目前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根据草原生态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建立全面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提高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静静,杨发林,王顺霞,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21,62(3):33~36.

[2]姚喜喜,肖锋,祁守忠,等.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及其营养品质对围栏封育的响应[J].草地学报,2021,29(21):208~217.